安道尔

翁贝托埃科维基解密开启了一个崭新

发布时间:2017/10/5 13:13:47   点击数:

想做个每日精选一篇书摘的小栏目

从译文社的书中,摘一些有趣或无趣的内容

今天是第三十六篇

也欢迎看到您发来的个人建议

告诉我想读哪位作家的作品

-36-

“世界上的任何一国政府,假若还要继续将互联网或其他电子存储形式当作可信赖的沟通渠道及机密文件存储工具,就不会再有任何秘密可言。”

文|翁贝托·埃科

关于“维基解密”之反思

文|翁贝托·埃科译|李婧敬

摘自|《树敌》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本文改编自两篇文章,一篇发表于法国《解放报》(年12月2日),另一篇发表于意大利《快报》(年12月31日)。——原注

从内容上看,“维基解密”无非是些“所谓的丑闻”,但从形式上看,它却体现了并将体现出别样的含义。可以说,它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所谓的丑闻”,指的是众所周知却因为颜面问题仅在私下议论的事情(诸如针对某桩奸情的八卦消息)。任何人,就算他并不深谙外交之道,只要看过几部讲述跨国阴谋的电影,就会明白自从二战结束后,即各国首脑可以使用电话联络或乘坐飞机相互会见共进晚餐之时起,大使馆就丧失了原有的外交职能(难道有哪位头戴二角帽的大使曾向萨达姆宣战吗),只代表国家处理一些日常性事务。从明面上看,使馆逐渐转变成一个关于对象国的资料中心(如果大使足够能干,就能充当社会学家或时事政治研究专家的角色),而从暗地里看来,如今的使馆已经演变成名副其实的情报中心。

然而,高调地把此事宣扬出来,会让美国外交部门不得不承认一些实情,从而在形式上遭受某种形象损害。但有意思的是,这种损失、泄漏以及接踵而至的秘密消息似乎并没对原定的受害者(贝卢斯科尼、萨科齐、卡扎菲或默克尔)造成多大影响,相反却给事件的始作俑者,即可怜的克林顿夫人造成困扰。恐怕她每天都必须接收使馆人员出于职业义务而给她发送的一系列信息,因为这是他们获取薪资的唯一理由。从各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情形正是阿桑奇(JulianAssange,澳大利亚互联网积极分子,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所需要的,因为他这颗毒牙针对的是美国政府,而不是贝卢斯科尼政府。

为什么受害者连皮毛都不曾伤到呢?因为正如大家都已意识到的,所谓的“绝密消息”无非都是“媒体的回声”,它们所提到的,也全都是在欧洲已经人尽皆知、议论纷纷,甚至已经堂而皇之地登上美国《新闻周刊》的秘密。所以说,所谓的绝密情报就如同某企业的宣传部门发送给董事长的新闻稿,好让忙得没时间读报纸的领导了解近期的形势。

很明显,克林顿太太收到的报告并不涉及秘密事件,也就谈不上所谓的“间谍情报”。就算这些报告果真关乎一些貌似“机密”的消息,诸如贝卢斯科尼在俄罗斯天然气贸易里占有私人股份(这事儿究竟是真是假我们姑且不谈),充其量是在重复那些在酒吧里谈论政治的家伙们的观点,早在法西斯时期,这些人就被打上了“咖啡厅战略家”的标签。

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去确认那些已经人尽皆知的消息。换句话说,每一份特务档案(无论在哪个国家)里都充斥着早已公之于众的材料。美国人关于贝卢斯科尼狂野之夜的“非常”调查里提及的所有内容全都可以在意大利近几个月的各大报刊上读到(除了两种直接受总理控制的刊物)。至于卡扎菲的暴力癖好,也早就成为漫画家们的创作题材了(甚至都有些过时了)。

“机密档案”的内容必须是已经人尽皆知的消息,这已成为情报部门一直以来的工作原则。大家若是去某家专门







































合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卡泊三醇 说明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feiqichec.com/gjdl/1360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