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道尔

中东欧研究匈牙利产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8 14:07:59   点击数:
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

转载来源:《欧亚经济》年第2期

转发时有删节

奥匈帝国解体、东欧转轨以及加入欧盟都给匈牙利的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今匈牙利的产业结构中,工业已经超过农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且产值持续增长。工业中的制造业是匈经济的核心部门,其中汽车制造业扮演着关键角色。农业方面,虽然其产值在21世纪整体下降,但种植业和畜牧业依旧是匈农业的主力生产部门。未来欧尔班政府尝试通过再工业化和多样化措施改变匈牙利的产业格局,但匈产业的若干基本特点使得这些措施的效果存疑。

匈牙利产业工业农业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7BGJ)。

马骏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博士生。

匈牙利的产业在20世纪和21世纪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奥匈帝国的解体,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的转轨,第三次是年匈牙利正式加入欧盟。这三次变革不仅深刻改变了匈牙利的经济和产业结构,而且也改变了此后匈牙利的发展路径。自年欧尔班上台以来,匈牙利的GDP除了年增幅为负之外,基本保持一定的增长,年更是达到4.2%。出口部门也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不过,一国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个政府能够决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发展、社会习俗等都能通过渐进的方式影响一国的经济和产业。欧尔班所谓“非自由民主”的体制虽然在经济上带来了切实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均建立在此前匈牙利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本文简要梳理匈牙利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当今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其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鉴于匈牙利服务业历史的资料十分有限,故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农业和工业。

一匈牙利产业的历史发展

在年奥地利和匈牙利达成折中协议后,二元制的奥匈帝国自此成立。在20世纪,奥匈帝国继美国、德国和英国之后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机械制造国和出口国,这一水平已经超过了当时的法国,其实力可见一斑。奥匈帝国建立以后,匈牙利从一个较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兼具工业和农业的开放型经济体,但依旧以农业为主,其工业产值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超过农业产值。

(一)农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农业一直是匈牙利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其对外出口的重要产业。出口的主要对象国是奥地利和德国。奥匈帝国解体后匈牙利损失了近60%的人口和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新边境内的耕地面积仅占原耕地面积的38.6%。同时由于帝国的解体,此前无关税的农产品市场也不复存在。当时匈牙利的农产品无法在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自由竞争,出口面临较大困难,这对匈牙利农业和整个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农业在此后的五六年内一直没能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政府尝试通过土地改革来缓解这一问题,但也没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大萧条使匈牙利经济雪上加霜,农产品价格下降近50%。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和意大利为了备战同匈牙利签署了特定的农业进口协议,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价格收购匈牙利的农产品。此时匈农产品价格和其整体经济才得以回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主义时期,纳吉和拉科西等人的一系列改革使匈牙利农业一度再次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型农业企业以及数万名私有部门小生产者的存在,匈牙利的农业生产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且其产量的1/3用于出口。这段时期也被称为是匈农业最辉煌的时期。不过到了转轨时期,农业再次经历了下滑。

年的《土地补偿法》尝试改变和调整当时的产权结构,这是匈牙利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土地改革。当时新政府的目标是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有效的、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经济。这种农业经济即使在大量减少补贴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持续的出口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资本,私有部门的农业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大部分依旧保留了小农生产的模式。那些得到土地补偿的所有者并不想继续经营农业,而是很快将土地套利出售。在出口方面,由于华约组织解体,匈农产品出口对象国的需求下降。而在丧失了这一保护性市场之后,匈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进一步暴露。此外,当时匈对西欧的出口水平尚不足以弥补整个农业的缺口。

这一情况仅在匈牙利与欧盟建立联系后才有所改变。年匈牙利签署了联系国协定。年正式递交了“入盟”申请并在年开启了“入盟”谈判。欧盟在年正式启动了专门针对农业和地区发展的SAPARD计划(SpecialAccessionProgrammeforAgricultureRuralDevelopment),主要用以解决这些国家农业部门和地区的结构性调整问题。由于该计划可以延期至“入盟”后,匈牙利在~年一直享有该项目的补贴。加入欧盟后的匈牙利从共同农业政策中又获得了大量的补贴。据统计,~年,匈牙利从中获得亿欧元的补贴。~年,匈牙利将从中获得亿欧元的补贴。在这些项目的支持下,匈农业产出和出口水平均有所增长。而且奥匈帝国时的出口优势产品,即谷物和谷物制品也恢复了在农业出口中的优势地位。不过,自加入欧盟后,匈牙利农业部门对外贸易的净出口水平却在下降。

(二)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匈牙利的面粉出口以及喀尔巴阡山铁路网的建设,金融信贷市场、采矿业以及机械制造业随之发展,这些都为匈牙利的工业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初,匈工业从矿石开采和冶金、煤炭开采到电气机械、造船业、汽车业以及铁路设备制造等均处于上升趋势。在年左右,匈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达到多万。但奥匈帝国解体后,领土的丧失深刻改变了匈牙利的工业格局。47.5%的发电厂、50%的工业从业者被分割到其他国家。工业产值进而下降3/4。而且随着领土的割让,匈牙利也丧失了基础资源。例如,在采矿业,除了煤矿外,匈丧失了几乎全部的金银矿、铁矿石的开采工厂。匈牙利自此也成为一个基础资源短缺的国家。这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留在匈牙利新边境内的生产设备与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需求的能力。上述奥匈帝国解体的负面影响,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美国等外资的到来而得到缓解。当时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中的纺织业,后来,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电子设备以及化学工业也有所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引入苏联的工业模式。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匈政府提出产业政策的概念,并改变了此前对经济的干预策略,改为对特定的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在政策和技术上予以扶持,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行为。在这一背景下各类工业部门开始有所发展或复苏。在新经济机制时期,机械制造业在匈牙利经济中的占比已经与西欧国家的水平相近。通信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得到了一定发展。不过,匈牙利的工业产品此时主要还是在经互会的范围内流动,大部分是易货贸易。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匈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开放,工业结构多样化的局面已经形成,其中制造业的比重依旧最大。食品、饮料和烟草行业、机械制造业以及化工这三大行业的比重相近,占比处于第四位的则是电力、燃气、供热和供水行业。

转轨时期,匈牙利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但当时安道尔政府过于强调私有化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作用,而忽略了过于急躁的私有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当时缺乏有效的资产评估机制,国外企业通常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匈牙利各类企业。虽然有些外资是为了获得市场,但更多的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在收购后这些匈企业被直接关闭。另外,当时政府针对私有化并没有一个完善的政策,更多的是希望利用私有化来增加国家收入以偿还债务。这种心理和政策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不仅国家收入减少,而且本土产业被外资控制,自身发展空间缩小。

在经历了转轨的衰退期后,匈牙利逐步享受到欧盟单一市场的好处,其工业出口水平激增。一方面,更多的外来投资设厂使得匈牙利出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上升,进口中能源和中间产品的比重增加。这意味着匈牙利作为德国等西欧国家制造组装基地的角色分工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匈本土企业逐渐成为西欧跨国大型企业的供应商。可见,整个匈牙利的经济已经深刻融入欧洲,乃至世界的产业链之中。继奥匈帝国和经互会后,匈牙利的产品再次获得了保护性的市场。

二当今匈牙利的产业情况

(一)匈牙利产业的总体格局

匈进出口贸易的数据能够揭示当今其产业的发展和结构。根据年的数据,匈牙利货物出口总额为31.1万亿福林,进口总额为28.6万亿福林。其中最重要的出口货物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8%,而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陆用车辆类。出口贸易的第二大类是制成品和化学品,占总出口的32.1%,在这一类别中,占比最大的是医药品,其次是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未另列明的金属制品。第三大类是食品、饮料及烟草,占总出口的7.2%。在这一类别中,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是谷物和谷物制品,其中45%的谷物出口是玉米和小麦。进口方面的结构与出口结构相近,机械及运输设备与制成品和化学品占据前两位,食品、饮料及烟草排名第三位。

在服务贸易方面,年服务出口总额为7.4万亿福林,进口总额为4.9万亿福林同②。。年比重最大的是商业服务,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2%,进口的58.8%。商业服务中比重最大的是其他类,其中主要是法律、会计、商业咨询和公关服务。商业服务比重第二大的是涉及资金流动方面的服务项目,特别是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使用方面。仅次于商业服务贸易的是物流运输服务,占服务出口总额的25.2%,进口总额的21.1%。其中在进口和出口两个领域最重要的都是公路运输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口领域,公路运输服务产值第一次超过空运服务。服务贸易排第三位的是旅游业,占服务出口总额的23%,占服务进口总额的13.8%。

(二)农业

当今匈牙利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经下降很多。年农业产值为1.21万亿福林,占当年GDP的3.3%,为当年GDP的增长贡献了0.4%。相对前几年,农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7%~4%之间),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年各类作物的产值相对年有所下降。根据匈牙利统计局农业核算体系的数据,年农业总产值减少13%。传统优势的谷物产品中玉米和大麦均减产,仅畜牧业中的牛羊等养殖规模有所上升。从就业人数来看,农业的从业者在年约有22万,比年增长1.4%,其中20万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活动。从地区来看,由于面积和生产条件的区别,匈牙利各个地区的农业产值有较大差异。南部大平原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产值较高。

农业中各个主要部门的比重没有太大变化,依旧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匈牙利的种植业主要是谷物和油料作物。其中谷物主要包括小麦和玉米,油料作物主要包括向日葵和欧洲油菜。在畜牧业方面,主要出产的是肉用猪、家禽、羊毛和牛奶。总体来看,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之和已经占农业总产值的92.5%。在农业出口方面,年谷物和谷物制品的出口占农业总出口的21%,肉及肉制品占14%,蔬菜和水果占11%。在进口方面,肉和肉制品占农业总进口的13%,蔬菜和水果占13%,饮料和烟草占9.1%。总体来看,食品、饮料、烟草制品等是农业进出口的主力。在出口目的地方面,德国是匈牙利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以出口额计算,占比14.9%;其次是罗马尼亚,占比11.4%;再次是意大利,占比11.2%。在进口来源国方面,德国是匈牙利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以进口额计算,占比为20.1%;其次是波兰,占比12%;再次是斯洛伐克,占比9.6%。

从匈牙利农业在欧盟中的地位来看,年匈牙利的农业产出占欧盟总产出的1.9%,与年的2.1%相比有所下降。种植业产出和畜牧业产出分别占欧盟相应部门的2.2%和1.6%。其中,谷物产出占欧盟产出的4.3%,玉米的产出水平较高,占欧盟产出的10%。经济和油料作物产出占欧盟产出的5.5%。匈牙利禽类产品产出占比为3.8%。不过,从每公顷农业产值来看,年欧盟28国的平均水平为欧元,15个老成员国的水平为欧元,而匈牙利仅为欧元。从单位从业者年均产值来看,欧盟28国的平均水平为4.3万欧元,15个老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为6.9万欧元,而匈牙利仅为1.9万欧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产值低于欧盟平均水平,但从耕地面积来看,匈牙利在欧盟内排名第二位。可见,匈牙利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赢利能力均偏低。

与农业相关的食品加工业在近几年也有一定发展,其生产水平和出口水平都有一定改善,这主要是由于匈牙利总体出口水平提高以及国内需求增加。年匈食品加工业的产值比年提高了1.4%,其中用于内销的部分在年占总产出的近60%。可见,匈牙利的食品加工业主要还是依靠国内市场的需求。其增长主要得益于投入品的增多以及种植业、畜牧业和能源价格的降低。从需求侧来看,出口对象市场的需求以及该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是主要原因。匈牙利的食品加工业具有一定的集中特征。五个最大的产业占据了整个食品加工业产值的40%左右,即禽肉加工和贮藏,占10.1%;乳制品生产,占8.7%;肉类加工和贮藏,占8.4%;水果蔬菜类的加工和贮藏,占7.3%;饮料占6.8%。

(三)工业

工业是当今匈牙利产业的重中之重。年工业产值为30.6万亿福林,占匈牙利GDP的83.2%。工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23%。对工业的投资占国民总投资的33%。从产出方面来看,匈牙利工业产出主要受出口对象市场的需求以及外资企业在匈子公司的产出水平影响。~年匈牙利的工业产出持续增加,年的工业产出同比增长5.7%,~年的增速甚至达到7.2%。在出口方面,出口是匈牙利工业的增长源泉。年出口占工业产出的65%,同比增长5.3%。自年起工业部门的出口恢复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内销方面,由于欧债危机导致匈内需较弱,工业用于内销的比重到年才开始回升,年的内销同比增长3.6%,这是匈牙利近10年内销增长速度最快的纪录,但远未达到欧债危机前的水平。

工业中各个部门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制造业产出持续增加,采矿业在增长4年之后于年首次出现下滑,能源类产业也在缓慢下滑。制造业占年匈工业总产出的95%,同比增长4.9%。具体来看,制造业的产出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型跨国企业决定的。年,雇员人数在人以上的企业占据了所有制造业企业产出的75%,占整个工业部门出口的83%。其中在汽车制造、制药业、焦炭生产和石油加工行业中,90%~94%的产出都出自此类大企业。能源类产业方面,如水、电力和天然气等行业的产出,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在下降。年的占比仅为4.2%,同比下降0.1%。能源产业中占比最大的是发电行业,占能源类产出的70%左右,其产值在年也下降了0.8%。采矿业产值在年实现24%的增长,但远未达到最高水平。年的增长主要是由建筑业带动的,如新建建筑所需的黏土及沙石开采等。

制造业作为匈牙利工业部门的龙头产业,其产业结构值得进一步分析。从年的数据来看,制造业中占比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其年产出占制造业总产出的28.7%,同比增长1.5%;其次是电气机械制造业,年产出占制造业总产出的11.9%,同比增长8.8%;再次是食品加工业,年产出占制造业总产出的10.8%,同比增长2%。

可见,汽车制造业既是匈牙利制造业、更是整个工业的代表性行业之一。匈牙利的汽车制造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就有了自己的品牌——马尔塔(Marta)和马戈莫比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在经互会的市场中是商用车出口大国。伊卡鲁斯客车制造厂在当时被称为欧洲重要的汽车生产商之一。转型之后,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廉价的劳动力,匈牙利再次成为汽车制造企业投资的青睐地。20世纪90年代,“铃木”、“通用”、“欧宝”、“大众”和“奥迪”等汽车生产企业相继投资匈牙利。据统计,全球最大的10个汽车生产商都在匈牙利建有厂区,全球最大的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的一半在匈牙利设有厂房或代表处。例如,年奔驰公司在凯什凯梅特市投资80亿欧元设新厂。年9月奥迪公司又在久尔市投资开设新厂,增加生产线以生产更多的发动机,并将美国设为主要目标市场。迄今为止,奥迪公司在匈累计投资67.35亿欧元,拥有多名员工,是匈牙利营业额最高的公司之一,也是最大的出口商之一。此外,大陆集团、博世集团等汽车零配件企业也在匈牙利扎根。

除了在工业结构方面,匈牙利工业的地理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转轨前匈主要有两大工业区域,一个是北中部山区和东北部地区,特别是后者有着较丰富的原材料,如矿石。匈牙利转轨前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已经确立了东北部地区的工业地位。另一大工业区域是布达佩斯以及周边地区,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是转轨前大型国有企业的聚集地。当时全国的工业产值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如今的多瑙新城便是在年由政府建设的一座冶金工业城。转型之后工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传统重工业的规模缩水,工业企业数量下降,而服务业开始逐渐增多。不过,转型之后工业部门的外来投资仍主要集中在匈牙利中部,即布达佩斯及其周边地区。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有着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而此后随着与西欧国家的产业进一步融合,工业生产活动的重心也开始进一步向西延伸。外来资本逐渐聚集到西北部地区。如今匈牙利很多大型企业都集中在杰尔—莫雄—肖普朗州、科马罗姆—埃斯泰尔戈姆州和费耶尔州,如“通用”、“奥迪”、“李尔”、“大陆”以及匈牙利本土的“Alcoa-K?fém”等企业。而转轨前的主要工业中心,如以重工业为主的米什科尔茨、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绍尔戈陶尔扬、以冶金为主的欧兹德等城市则逐渐衰落。

从匈牙利各地的工业产值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年工业产值占比较大的有:匈牙利中西部和西部地区,占比分别为20%和19%;匈牙利北部占比为15%。从产值增速的角度来看,北部大平原的增速最快,达到7.7%,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佩斯州的增速排在第二位,为6.4%,主要得益于汽车制造和食品加工业。中西部和西部地区则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增速为4.4%。北部地区以化工业和电子业为主,增速为5.4%。从人均工业产值来看,中西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产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

(四)其他产业

建筑业在年总产值为2.5万亿福林,也是匈牙利继工业之后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总产出的增速达到29.6%,这在欧盟年建筑业增速中排名第一位。占匈牙利建筑业57%份额的房屋建筑业增长27%,这主要由于住宅、医疗、教育和文化类建筑增多。占其余43%的其他类建筑业中,铁路、道路和桥梁建筑业为增长的主力,同比增长35%,这主要是由于铁路的翻修以及快速路的建设。不过建筑业最大的问题是工人短缺。年年底,建筑业的就业人数接近30万,比年增长9%,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6.8%,仅次于制造业、贸易和国防、教育领域。但是,年工人总缺口为人,同比增长46%。

仓储和运输业在年总产值为5.1万亿福林,比年增长4.5%。仓储和运输业是继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之后,年匈牙利的第三大投资目的产业,投资额为亿福林,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14%。年匈牙利65%的货物通过公路运输、19%通过铁路、12%通过管道、3.3%通过水路运输。不过,公路运输比年下降1.2%,主要是由于国际公路运输量下降了2.5%,国内公路运输量则增长1.9%。

三匈牙利产业的特点及未来发展

从匈牙利各个产业发展的历史和当今匈牙利产业状况来看,在20世纪经历了几次结构性的转变之后,匈产业出现了一些可循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当今的匈牙利产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匈牙利的产业极易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局势或其所处的保护性市场的影响。奥匈帝国解体以及转轨之后,匈牙利都面临工业产出水平下降和出口部门受挫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也是相近的,其一是丧失了之前受保护的出口对象市场,其二是国内产品的竞争力有限,进口产品的进入更加阻碍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例如,奥匈帝国的解体使匈牙利丧失了关税同盟内部稳定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当时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麦和面粉很快滞销,价格暴跌。而在本国关税制度尚未完善建立的时候,外来商品对本土产业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匈牙利也不得不采取进口替代的政策来扶持本国产业。转轨后的匈牙利则丧失了经互会的市场,这也给当时的匈牙利带来了同样的问题。

第二,匈牙利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进一步加深了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在近代历史中,匈政府为了应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几乎相同。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与重要出口对象国签署特定协议、寻求新的出口市场或国际组织救助等。而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都进一步加深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奥匈帝国解体后,国际联盟联合英格兰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匈牙利提供了大量贷款用于发展相关产业。而在“大萧条”过后,匈牙利开始寻求与德国、意大利等国签署特定的农产品出口协议,以期尽快恢复本国经济。然而,这些措施导致匈牙利进一步依赖其他国家的市场,而且在背负着战争赔款的前提下,公共债务和外币贷款进一步增加,匈牙利的金融风险也随之加重。

第三,外来资本对匈牙利一直有较大兴趣。在奥匈帝国时期,外国资本便开始进入匈牙利,此时主要是德国、奥地利、英国和意大利的资本涌入匈牙利的工业以及银行业等。奥匈帝国解体之后,由于战争赔款以及出口市场条件的变化,匈牙利一度出现了银行挤兑,但外来资本带来了新的市场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法国、美国资本也开始进入匈牙利。转轨后,东方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成了新的外来投资者。此时,匈牙利本土的各大工业企业出口更加困难,这对原本就依赖政府补贴的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另外,大部分外资企业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匈原有的国有企业,然后将其关闭,或者将其作为国外母公司的子公司继续运行。而匈牙利市场以及廉价的劳动力使这些外资公司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第四,匈牙利产业恢复能力较快,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外来资本。转轨后,匈牙利经济在年开始缓慢增长。自年一直到欧债危机前,其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都是较快的。这除了得益于欧洲整体经济的增长、政府积极的产业政策、素质较高并廉价的劳动力之外,外国资本的注入也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内部组织转型、工业的结构性转型、产业现代化以及工业产出效率等。绿地投资给匈牙利出口部门带来了较高的附加值,如在汽车制造业、电子设备产业等方面。但问题是,大部分工业企业以及生产资料都转移到了外国投资者手中。虽然这些在匈牙利的外资公司大部分实施了技术的本土化,但并未与匈牙利本土企业的发展真正结合,本土企业依旧作为供应商,其生存严重依赖于这些大型跨国企业。

当前,匈牙利政府开始将重点从恢复经济增长动力转为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这一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领域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feiqichec.com/gjxz/1944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