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道尔 >> 国家景点 >> 天使与魔鬼1没看透的梵蒂冈能量
继解析完《但丁密码》和《达芬奇密码》两部作品背后的西方文化后,在知识欲满满的爱好者们不断后台私信催更下,按早先做过的承诺,我们继续开始对丹·布朗第三部作品——《天使与魔鬼》——背后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还是像前两个系列一样,我将分成五个独立主题,先后完成它的背景文化拆解:
1,鲜为人知的梵蒂冈背后能量
2,这才叫教皇有钱!
3,光明会,西方科学在上帝脚下的再起步
4,中央政治局——教皇的承续
5,巴洛克祖师爷——贝尔尼尼之罗马
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
“我在一个以猜谜和解密为乐的家庭里长大。”作者丹·布朗如是回忆自己的童年。
他出生在一个科学与宗教揉杂的家庭,父亲是数学教授、母亲热爱宗教音乐,成长于满是秘密社团的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就读于培养多才多艺人才的菲利普斯学院,研读过古英语、西班牙语、西方艺术史等专业,喜欢周游世界。
如此生长背景及经历,足以解释丹·布朗书中为何总是充斥着密码、数字、宗教、历史、艺术、地理等元素,五花八门却又引人入胜。
当然,《天使与魔鬼》这部作品中所涉及的西方神秘主义元素,远不如《达·芬奇密码》那么繁复。
故事的场景,安排在了罗马被称为“城中之国”的梵蒂冈。而叙事的主线与核心,则紧紧围绕着教廷。
那么,我们先把梵蒂冈这个背景元素给弄清楚,否则,你好意思说“看懂了《天使与魔鬼》”?至少,我粗粗扫了一下上百条专业的影评分析,几乎没找到一个“看懂教皇与梵蒂冈”的作者。
欧洲有好几个“国中国”,在国际上知名度非常高。西班牙境内的安道尔、法国境内的摩纳哥、瑞士境内的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境内的圣马力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袖珍的“城中国”——梵蒂冈(以及罗马城内另一个“准国家”马耳他骑士团。在解读《达芬奇密码》系列中,已经做过背景介绍)。
大部分中国人去罗马、游览“梵蒂冈教廷国”时,总是带着许游戏的心情。城市中居然还有一个联合国正式承认的独立国家?!开玩笑似的。
与前面四个“国中国”性质不同,对于大部分东方人来说,纵使知道它是教廷国所在地,也未必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更不了解它在西方世界中除了信仰之外的、世俗层面的真实权重。
权柄的由来
彼得,耶稣门下第一大弟子,按我们中国人的理解,就是“掌门弟子”。耶稣于公元33年被钉上十字架,彼得于公元67年被再次钉上十字架(自行提出“头下脚上”状倒吊,因自称不配享有耶稣的地位)。
基督教是公元年才在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的赦免下,确认了合法地位。也就是说,彼得所在的年代,他还是“非法异教徒”的身份。
罗马帝国的国教,当时是希腊多神教。宙斯是那个时期西方天界的老大。
彼得被倒钉十字架、继而又被施以火刑处死。死后,其遗骸被就地掩埋。而埋葬之地,当时还属于是罗马城郊的小山岗——梵蒂冈丘。
公元年,基督教获得平反。公元6世纪,基督教进一步出现了“教宗”制度。圣彼得被追认为第一任教宗。
公元年,基督教分裂出两大阵营:天主教与东正教。
公元年,从天主教阵营中,又继续分裂出了基督“新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平日里俗称的“基督教”。
(其实,“基督教”是总称,其包含了上述三大主流支派。但很多中国人习惯把“基督新教”简称为“基督教”。把孙子的名字直接当爷来喊,反正没偏出爷门,也不算错。况且,西方本身就有孙子起爷爷同名的习惯,用作表示敬重。如果照这个逻辑,“新教”或者也能称为“基督教”二世)。
不过,后崛起的改革者——新教,虽认可彼得的使徒身份,却不认同“教宗”这个体制谱系。这也为《达芬奇密码》一书,贡献出了精彩的宗教纷争——耶稣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女人和后人?
同样,我们已在之前的《达芬奇密码》中解析过。
再回到公元年。平反后的基督教,在彼得去世之地,建立了教堂,以彰显信仰的形式化确立(耶稣已经升天,作为耶稣精神在人间的瞻仰纪念,以第一位继承人彼得来作投射替代)。
公元年,圣彼得大教堂又迎来一拨扩建工程,即是今天全世界都能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它属于梵蒂冈教廷的一部分,也是今天梵蒂冈对外的公开开放部分。
梵蒂冈本身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进入其非公开部分,自然要履行外交手续,比如说签证、或外交照会通行证。
自打有了“教宗”制度后,彼得的殉难地——梵蒂冈,就一直被同时追认为“圣地”。这也是于公元8世纪正式诞生的欧洲“教皇国”之大本营,持续至今。
作为一线“圣地”,梵蒂冈的地位,在西方宗教界,始终堪比于耶路撒冷。
“圣地”概念,本出自于西方宗教世界,一如好几条知名的“朝圣之路”。但如今它已被中文彻底用烂,享受了“义乌小商品式”的待遇——君不见到处都可以被称为“圣地”,哪怕是一家路边的苍蝇餐馆,呵!
世俗权的再确认
年,中国迎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意大利则迎来了“国家统一”运动。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年、一直到年由“意大利孙中山”——国父维多利奥·艾玛努埃,所领导的民族统一运动,期间1千4百年,亚平宁半岛(意大利王国是等统一以后才启用的国号)一直处于分崩离析中,与欧洲各地差不多,城邦国林立。
亚平宁半岛上当时最重要的国家,其实也是整个欧洲的重要“一哥”罗马教廷国,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最大障碍。
维多利奥由北起兵(都灵)、一路南下推进。在完成对整个意大利南方的收归后,回过头来,再图谋横亘在半岛中间的教廷国。然他最后却于罗马30公里外,停止了进攻。
为何停下?难道打不下来么?
——很简单,作为一名虔诚天主徒的国父本人,你让他去公然进攻上帝的“办公厅”?
况且,罗马历来就是全欧洲人的罗马——动了教廷国,那就不是“国内统一”运动的问题了。国父敢试试么?
拿破仑都没敢做的事情、希特勒都退避三舍的禁脔,别说远不是同一个份量级别的维多利奥公爵了!
但,实际情况是,北至拉文纳(原威尼斯共和国附近)、南到卡西诺(毗邻原那不勒斯王国),中间地带本属于教廷国的广袤主权土地,现都已被国父收为了“意大利”,仅除罗马城本身。
这就很尴尬了。
西方近代有个历史学的术语,叫“罗马问题”。说的就是当年两边的互不承认:意大利王国不承认原先罗马教廷国的属地权、教廷国则不承认“意大利”。
面对枯燥无趣的学术概念,换做中国人就不一样了,特别容易心领神会:这就好比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旧“中华民国”的关系——若按两边至今的宪法解释,主权都还彼此覆盖着对方呢!
这种尴尬的同框合影,一直持续到意大利王国首相、欧洲第一个法西斯政党党魁墨索里尼的上台。
为了能在欧洲这个国际大舞台得到更多的外交利益(因教皇对欧洲的影响力依然相当大),墨索里尼打破了四十多年来的外交坚冰,主动与梵蒂冈沟通。
中间省略1万字,最后的结果是:年,意大利和梵蒂冈双双彼此承认,在“国联”的确认下(当时还没有“联合国”这个机构),各自取得了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
梵蒂冈作为一个世俗的主权国家,从此诞生。
作为一个国家,其存在至今的时期,甚至比我们中国共产党还年轻8岁。因此,大部分中国人对世俗主权意义之下的梵蒂冈,都没什么具体概念。
政治的大咖
国土面积0.44平方公里(呃……数字概念比较抽象,请脑补参考“北大”2.72平方公里、“清华”5.19平方公里)——号称“一颗子弹就能穿越的国度”。
总人口规模:人。(天主教神父禁婚,不存在人口繁育的问题。梵蒂冈内全都是由世界各地天主教区抽调上来的精英所组成。你也可以将之理解成上帝在人间的一处“中央政治局”,虽然东正教与新教这两个系统表示不同意。)
很搞笑是吧?没错,之所以大部分中国人去圣彼得大教堂观光时,会对去梵蒂冈抱着“游戏”的心情,都源于上述两个国家数据。
不过,体量小、不代表能量小(请不恰当地联想一下“郭敬明”,可能有所帮助)。
(一)
欧洲有近50个国家、2百多种不同的语言,但对“教皇”的称法,却全部一致、没有区别。
不仅一致,还都特别好记——人类降临后第一个学会的发音,通常是“妈妈”(杠精请免开尊口);然后,大部分情况下第二个单词,是“爸爸”。
教皇(教宗),在全西方,就叫“爸爸”,发音亦如此“PAPA”,其实指的是:此人代表西方人精神上的“父亲”。
从耶稣的传人圣彼得开始到今天,万世一系,已经有位“爸爸”。(太阳国的那个“万世一系”说法,就是从这里抄去的作业)
全球目前有70多亿人口,以耶稣作为自己精神或文化引领的人群,有大约23亿。在这其中,天主教阵营占的又是绝对多数:大约13亿。
这13亿人的精神总部,就在梵蒂冈。
此外,除了城里的人(外加无梵蒂冈国籍的外聘文秘类工作人员余人/合同工),还有近万人活动在世界各地,直接为梵蒂冈效力、接受梵蒂冈的领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梵蒂冈绝不是一个“小国”。须知,整座罗马城的人口,都没达到万。
(二)
直到今天,西方各国首脑、总统、首相、总理、王室,都保持着觐见教皇的传统(哪怕不是天主徒、但只要是基督徒)。并单腿下跪、亲吻教皇的手,以示敬仰。
该传统,来源于西方“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教权高于皇权”之“天经地义”的习俗。
当年,小布什靠着一小瓶“洗衣粉”,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了海湾战争。彼时,战端尚未正式拉开,教皇对此进行了谴责。
半年后,小布什赴罗马参加西方的首脑会议。按惯例,他得去觐见教皇。
第二天,西方报章铺天盖地的报道:上任以来一贯与蛮横“牛仔作风”著称的小布什,第一次像小学生那样,双手放在膝盖上,后背没有贴靠椅,端正地坐在教皇面前,聆听教皇对他的数落指责整整34分钟……
而对于特朗普来说,教皇是对其最高调的批评者:“一个只想着修围墙、而不是建桥梁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因此,出身基督教长老教派家庭(属新教)的特朗普耿耿于怀,努力避免自己去罗马的机会,因为那将意味着自己还需去履行“另一种”他不喜欢的“义务”。
但为了希望与欧盟发生“化学反应”、修补各种退群所造成的“损害”,他不得不还是亲自去拜会了梵蒂冈。
虽然早前隔空对教皇表示过不满,但在见到教皇时,对着全球所有记者的面,懂王“难得谦虚”地留下一句:“谢谢您!我一定会记住您说的话。”
(三)
在互联网世界展开之前,全球最牛叉的宣传机构,公认是“美国之音”——号称用33种语言覆盖全球。但前提是,梵蒂冈默默地在用36国语言,“始终低调”地向全球时刻展示着它的存在。
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然它的海外“飞地”面积却有其本土的4千多倍!
“什一税”是欧洲的一个古老税种(税率10%左右),无论是土地交易、农业收成、财产继承等等,都得向公证机构纳税。可以用实物或货币支付,也可以是拿部分不动产折价替代。
而这个收税机构,在过去,往往就是教廷。
源于欧洲千多年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教廷在欧洲迄今仍拥有大量的土地、房屋产权(记得我在《达芬奇密码》解读中提到的马耳他骑士团今天阔气无比的办公地址么?)。这就是它如今为何有那么多“海外飞地”的原因。
其中很多物业,今天仍都是地标级的。比方说,意大利总统府、法兰西博物院等。这些实际上是各国政府机构向梵蒂冈租的!
离罗马城外30公里左右的地方,是一处梵蒂冈的大型印刷厂,专门负责制作“弘扬上帝”、以及教廷对外宣传时各种所需材料。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就是《圣经》,没有之一,且发行量比起后位排名之遥遥领先。
《圣经》,是有版权的,否则可能早就会成为强悍义乌追赶潮流业绩的又一项“拳头”产品。
都知道联合国的编译能力——如果联合国通过了重要的决议文,它最快可以在半天时间内,完成48国语言的编译。
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还有一种更“恐怖”的能力存在。如果教廷有重要的文件需要向全球发布,最快在半天时间内,它能输出98国语言编译的“疯狂模式”——梵蒂冈在罗马郊外,眷养着大批的专业人才!
(四)
就在这个印刷厂,还出版一份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曾听说过的报纸——《罗马观察家》报。
不是因为孤陋寡闻,实在是由于它的发行量太小,区区6万份。
鼎盛时期,中国的《新民晚报》,曾占据世界报刊发行量的榜首:万份。
西方世界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下,发行量仍还能努力维持在万份左右。
今天中国任何一座二、三线城市的《都市报》,都能有10万+的起步发行量。
6万份?什么鬼?社区刊物吗?
且慢。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倘若你去打量它的长期订户的话,或许你会吓一跳: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安莎社、塔斯社、共同社、CNN、CBS……一连串能左右当今世界舆论的顶级顶级新闻社或刊物。
这是什么情况?
——号称“言论自由”的西方(姑且这么一说,实际情况呵呵),左派有左派的观点,右派可以放右派的卫星。但不管左右派别的观点交锋如何激烈,大家却能恪守一个长期以来保持的惯例——
至少不要与教皇的观点,形成度的对峙。(还记得懂王在人前与背后,向教皇展示出人格分裂的两套的话术风格吗?)
也就是说,虽然《罗马观察家》报只有区区几万份的发行量,却承担着西方舆论“红线”的作用!
未完之待续
了解了这些,你还觉得梵蒂冈是个“玩具”型的小国么?
比起它的政治能量,还有更让人惊掉下巴的经济财力!
《天使与魔鬼》这部作品,一开篇就交代了这么一个场景:在世界顶尖的日内瓦科学实验室里,由教皇资助的“反物质”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旋即也引来了一起至关重要的凶杀盗窃案——因为这背后涉及了利用“上帝粒子”研究成果的副作用。
这里其实含了两个重要的梗: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上帝粒子”研究的所需财力。
关于“宗教与科学”话题,我们将在第3章中展开。下一章我们将去试图揭开的,是梵蒂冈的财力。而这个财力,直接与当今人类的前沿科学项目“上帝粒子”有关。
之前,大家一定听说过“高速粒子对撞机”的国际研究报道。实验目的,是为了重现宇宙大爆炸的瞬间膨胀过程,争取撞出俗名叫做“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粒子。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自然界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划分为四种力:引力(重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在愛因斯坦相对论解決了重力问题后,物理学家们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解释通过后三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这个统一的模型被称为“标准模型”。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除“上帝粒子”外,其余的都已被当今人类科学实验所证实。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英国科学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假设。高速粒子对撞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粒子对撞,产生并观察到希格斯场。一旦希格斯粒子被发现,那么大爆炸后宇宙如何膨胀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便是为什么希格斯粒子被俗称为“上帝粒子”,因为这是宇宙起源论的最后待证明环节。换句话说,它解决的是宇宙零秒之后的问题。
而《圣经》中的创世纪,就是纯粹的零秒问题: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随后各种物质、天地、人兽花草徐徐而来。
大家不妨去查一下,全世界目前有几台“高速粒子对撞机”?很容易查到。
为什么这么少?因为这个项目实在太费钱!不亚于在太空中建空间站,不是普通国家能够承受的。
大家再去查查我们的杨振宁教授,为何反对中国当下去追赶这个科技时髦?(注:杨教授反对的只是当下的投入时机,而不是反对研究之本身)
还是因为太费钱了!即便是对于现在相对国际情况而言“不差钱”的中国,会直接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国家战略发展节奏。
比起“高速粒子对撞机”,马斯克的火箭回收项目实验、把特斯拉汽车送入太空等等,简直就是在“做个广播操”而已。
知道了这些现实背景后,再来看《天使与魔鬼》影片中由教皇资助研究的“反物质”研究,就能愕然于教廷的财力了!
虽然影片可以虚构,但虚构也得建立在“打过草稿”的基础上吧?
碍于篇幅,且听下回分解梵蒂冈的真实财力……
上一组系列话题链接:
局内人1:BCI组织——瑞士国民性之裂缝
局内人2:你以为瑞士是怎么富的?
局内人3:资本,灰色的部落
史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