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道尔

闫佳宝我让外国人认识到,中国人是幽默的

发布时间:2018/1/16 20:45:33   点击数:

闫佳宝:相声演员,从年开始用外语表演传统相声,在世界多个国家演出。曾获北京市艺术节曲艺专场比赛一等奖和北京市国际青年艺术节戏剧曲艺金奖。代表作有《外语漫谈》《爱谈不谈》《Hello我的中国年》等。供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闫佳宝绝对是个“学霸”型的人才:他出身梨园世家,可大学读的是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后又从理科转型文科,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准备了四个月就去考试,结果专业课差了十几分没考上。但也因为这个契机,他留在了北外,开始把相声带出国门。闫佳宝说,相声是贯穿他生命的两个字,因为相声他才上了好大学,因为相声他才结缘孔子学院。所以我们这份人文问卷的话题,也是从相声开始的。

年你在忙些什么?

那肯定离不开相声,相声是从小到大贯穿我生命的两个字。这一年做的最大一件事是十月份跟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团去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巡演。从前期策划到演出到最后收尾,我全程深度参与,这是我每年的重头戏。今年我的转型也有了一点进展,原来我侧重表演,重视作品的打磨,现在我也开始做一些表演之外的事情。比如带一些小学生学相声,还有一些外国朋友跟我学相声。前两天我刚比完赛,是第七届北京喜剧幽默大赛,拿了个三等奖,我带了个新人,是个乌克兰小伙,叫耶果。所以这一年我也开始从事一些教学上的工作。

2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相声的?

我是八岁开始学的。先是随父学艺,我们家三代都是搞河北梆子的,我奶奶唱老旦,爷爷和父亲都是鼓师,母亲唱青衣。我妈怀我的时候还在表演,所以我脱不开这种基因。但我学表演家里一开始是反对的,他们不愿意让我受这罪,希望我好好读书。后来我爸觉得可以当个爱好,不搞戏曲可以说个相声。所以八岁时我就尝试着跟同班同学说相声,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从学校联欢会到县级比赛一直到北京市的比赛,说着说着就成了文艺积极分子,每年晚会老师准得叫我上去说一段,我爸就给我写剧本。一直到上大学之前,都是我父亲在教我。

上大学后我认识了何云伟老师,辗转到他的门下。所以从大一开始我才得到正式的、专业的相声学习。我去何云伟老师家里,属于入室弟子,是一对一的教学,而且不收钱,他把我当亲人对待。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是何云伟的徒弟,但我没有一个正式的拜师仪式。现在时代也变了,我真正从他那里学到了东西,他就是我的老师。

3你读大学时为什么选择了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

我属于艺术特长生。艺术特长生不同于艺术生,只是根据特长降一定的分数录取。当时我选了清华、政法、北科和理工这几所大学。清华同意给我降20分,北科降到一本线,但对我来说降20分上清华还是有点困难,所以我选了北科。北科的材料学很强,我本来想学这个,但老师跟我说,想多培养些文艺人才,可如果学了这个专业就基本上没什么时间了,因为它很难。我权衡了一下,工业设计是个又文又理的专业,而且跟相声有一定的交集,属于那种思维发散性的专业,所以我就选它了。

(问:那你可真是学霸。)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一直是免考的,中学时是班长,上的又是理科实验班。但我在实验班里总是倒数,所以很不自信。相对我搭档张骥来说我就是一差生,他那时可是密云县第一名。(问:所以你俩是相声界学习最好的?)现在不能算了,现在有个叫李寅飞的,是清华大学的博士,他是最好的,他后面才能轮到我们。

4你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我最满意的、也是打开我思路的作品叫《外语漫谈》。它获得了年CCTV全国电视相声大赛的十强。这个作品是我和我搭档,还有刘洪沂老师、何云伟老师、应宁老师等等很多人共同创作的,它的灵感来源于刘洪沂老师,他基于传统相声的积淀,偶然想到,一段评书,可不可以用不同国家的语言说出来?过去有用不同地方的方言说的,但是没有人用外语说过。因为我正好在北外工作,就琢磨着找找老师和同学,结果还真翻译出了泰语、韩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好几个版本。这段评书一经演出就非常受欢迎,成了我最满意的作品。一个人从艺之后一定要有代表作,所以我很重视这个作品,它也是经得起检验的。

5在台上有没有遇到过“卡壳”的情况?

太多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年第一次去国外演出,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那场。我从小到大摸爬滚打,在台上一般不太紧张。那次是说一段纯外语相声,台下坐的都是大使和参赞。上台的时候我的搭档一紧张,哧溜一下就把我的鞋给踩掉了。我是趿拉着布鞋一瘸一拐走上去的。这时心里就已经觉得不顺了,再加上第一次出国感冒了,嗓子不好使,说英语又磕磕绊绊的——面对这么多重要人物,说中文都会拌蒜,现在突然变外语了,心想万一说完大家都不乐,我俩得多尴尬啊。我们是抱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上去的。现在我回看当时的视频都有点后怕。尽管有很多瑕疵,但这第一次相对来说还是顺利的。有外国人说,他原来只知道武术、京剧、民乐和舞蹈这些,还以为中国人是没有喜剧的。看了这段相声后,他第一次认识到中国人是幽默的。

6你觉得外国人能听懂咱们的相声吗?那些包袱抖得出来吗?

我们做外语相声,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尝试。现在流传较广的传统相声有二百多段,传统相声中笑的结构,不一定符合西方人笑的结构。我们会提炼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笑的结构中相似或有交集的那部分做研究。我们现在能保证我们的作品里有70%-80%的元素大家都能接受,这是要经过实验的。我们做的第一步是跟外语专家坐下来研究每一句台词的语言结构;第二步是把外国留学生请来,我说一段,看看大家明白了没有、觉得有意思没有;第三步,如果没明白,再琢磨怎么才能让他们明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在国内打磨好了,到了国外还是不知道现场效果会是怎样。国外观众是真正开怀地乐,还是礼貌性地乐?一直到年在波兰,我们才真正做到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出来。而在-这四年时间里,观众都是礼貌性地乐多一些。这个我们自己能感觉到,我们还发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观众的意见慢慢改进,直至今年在西班牙有一个重大突破,能和现场观众做相声中最难的一点——现挂,也就是互动。这种互动没有出现在台词中,所有的设计都是我在心里设计好的。

现在也有很多人质疑我,觉得我是在说脱口秀。我说不是。脱口秀一定要聊当地的文化和政治,要有历史背景。而我们对国外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当地人了解得深,所以我们说出来的笑话不会打动他们的心。我们只能利用中国的喜剧技巧、规律和结构,这才是我们真正要传播出去的东西。我的表演手法都是相声的。相反现在有些喜剧演员在国内舞台上,虽然说的是中文,但用的是西方的表演方式。

7你的相声都是拿英文说的?

对。但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现学几句当地语言,比如波兰语、匈牙利语、西班牙语,我会在我的段子里用到。比如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如果用德语直接翻译出来它可能并不押韵,但我们请来研究德语的教授,给我们翻译出一种既合辙押韵,还绕嘴,跟“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意思一样的绕口令。上台一演,效果很好,大家都觉得很有趣。

这其实是中国喜剧的外包装,加一些小点缀,让观众有亲切感,但绝对不能大篇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来表演当地的故事,那就失去意义了。

8你现在也收了徒弟?

其实也不能算是徒弟,我跟乌克兰的耶果和俄罗斯的Tina都是亦师亦友,但他俩的相声确实是我教的。从剧本到排练,都是我一点点告诉他们怎么做。耶果真正的老师是丁广泉。

外国人首先得过语言关,在中国有一定的经历,有幽默感,还得了解中国的一些民俗,懂人情世故,这样才能说相声。有些人语言还行,但有一些幽默他不明白。不明白生让他去演明白那是很难的。

9据你了解,现在有多少外国人在学相声?

不多。丁广泉先生带过一些外国人,他在北京语言大学给留学生开相声课。我现在也打算在北外开一门这样的课。

但现在真正学相声的外国人寥寥无几,很多人都转型去唱歌、主持,搞综艺节目了,站在那里正经说相声的,近几年来见得少了。

10有没有想过以后有一个自己的剧场?

想过。不管相声演员还是其他演员,一定要有自己的阵地、自己的团队。当壮大到一定地步的时候,甚至会有自己的公司,这是一个趋势。除了自己的积淀之外,我先得把各种各样的人才汇聚到一起。这个剧场应该和现在市场上的剧场不一样。我想做一些和别人不太一样的事情,我不太愿意踏着别人的脚印走。相声如果按照现在市场的模式去做的话必败无疑。大家对相声的理解已经有偏差了,这种歧义很可怕。大家眼里的相声,高度已经一落千丈,感觉还不如小品啊、逗乐啊那些节目,大家会觉得相声怎么不可乐啊。如果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那么相声剧场必败无疑。如果要做剧场,我想把它做成一个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平台,不是一个简单逗乐取笑的剧场。

11你怎样评价你的老师何云伟?

他是一个很努力的人,对相声绝对痴迷。他对艺术真是一丝不苟。但老师在生活中其实没什么趣味,比如他听老唱片、喝茶、听戏,这些都不是他这个岁数的人喜欢的东西。他在台上给大家带来欢笑,但在台底下挺无聊的。我跟他说好多东西他都不知道。比如我跟他说,最近出了一种手机软件特别有意思,要不我给他安上我俩玩玩?他就会一脸茫然,不知道。他原先连







































北京白癜风治疗那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feiqichec.com/gjxz/1470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