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道尔

温州当代文化名人名家叶永烈

发布时间:2017/10/28 12:16:38   点击数:

他为中国科普科幻文学树立起丰碑,《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点亮好几代人的童年。他是纪实文学的扛鼎作家,红色三部曲系列、《江青传》、《陈伯达传》等作品,影响力巨大。近年来,他把创作重心从纪实文学转向纯文学,《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接踵而至。他还致力于“行走文学”的创作,从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角度,记述着他走访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他就是著名作家叶永烈。

叶永烈先生和主持人王漪在他上海的家中合影

年8月,叶永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市中心的铁井栏。父亲叶志超,是一个著名的工商界人士。叶永烈出生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出生不久,温州就沦落在日军之手。叶家的大楼和相邻的永嘉县银行大楼,是温州当年最好的大楼,被日军看中,占作司令部。

叶永烈的科普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新时期以来又写出一系列重大题材的纪实作品,加上散文和行走文学、长篇小说,他出版的作品达多万字。就是这样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在刚上小学时并不显得出色,相反,他是一个作文不及格的孩子。

叶永烈一周岁照片

叶永烈小时候与父亲合影于家门口(温州铁井栏29号)

叶永烈5岁念小学,他的父亲非常细心,保存了他从小到大的成绩单,第一张成绩报告单就写着作文和语文不及格,叶永烈说他并不是神童。

小时候,他最先喜欢的是画画,还因为画了一张《我的母亲》得了奖。父亲于是带着他去拜温州的画家王知毫先生为师。王知毫是画工笔画的,想教他画松鼠。松鼠的毛一根一根要画好久好久,松鼠又是在松树上,松树上的松针又是一根一根要画的。松鼠那么多毛,还有那么多松针,叶永烈没这耐心,就跟画画拜拜了。

年叶永烈5岁,上小学一年级

叶永烈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画《我的母亲》得奖的奖品

叶永烈小学五年级美术得奖

11岁,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对叶永烈而言,却是他命运的一个转折。五年级的时候,当时离他家不远处有一家报社,叫《浙南日报》(即现在的《温州日报》),报社门口挂着一个绿色的箱子,上面写着“投稿箱”三个字。他路过时就问人家这个箱子是干什么用的,有人告诉他,把稿子放进去,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刊登出来。他一时心血来潮,写了首诗扔进了投稿箱。一周后他收到平生的第一封信,问“叶永烈小朋友”多大了,上几年级。回信后又过了一星期,他写的《短歌》发表了,竖行排版,整整齐齐确实像一块“豆腐干”,还特地标明作者是“11岁小学生叶永烈”。

虽然只有小小的豆腐干块大小,却让叶永烈拿到了九千元的稿费(那时候用的是旧币,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一元钱)。也因为这次小诗的发表,让叶永烈在学校里连升三级,从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变成了大队宣传委的三道杠了,学校里编小报、黑板报都开始找叶永烈,这也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

叶永烈十一岁,胸前挂着“九小”校徽,戴着红领巾。就在这一年,在《浙南日报》发表平生第一篇作品

年4月18日浙南日报写给叶永烈小朋友的信封

年4月18日浙南日报编辑杨奔写给叶永烈小朋友的信

年4月18日浙南日报编辑杨奔写给叶永烈小朋友的信

和叶永烈在铁井栏同一栋楼里生活的还有著名作家戈悟觉,他们是童年的伙伴,少年的好友。后来戈悟觉考上了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受他影响,再加上叶永烈对文学十分爱好,崇拜“无冕之王”——记者这个行业,叶永烈也想要报考北大新闻专业。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叶永烈非北大不可,就报考了北大化学系。上了大学之后,叶永烈“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希望能够从事文学写作。中文系有时有讲座叶永烈也去听。他课余喜欢写写诗,写写散文,刚进北大两个月他就在《北京日报》、《前线》杂志上发表诗歌。考上大学的第二年,遇到大炼钢铁,于是他到了湖南做教师培养化验员,煤矿、铁矿里含有多少硫和铁,这使他对科学方面的写作产生了兴趣,于是年开始写科学小品。作为理科生,既喜欢化学又喜欢文学,就以文学的笔调写科学。年他发表了20多篇科学小品,于是他把科学小品合在一起编成了一本书,他把这本合集《碳的一家》寄到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幸运的是,《碳的一家》——他的第一本书在年就顺利发表了。当时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曹燕芳正在编《十万个为什么》,她负责物理和化学分册,物理分册非常顺利地编好,但是化学分册之前请的老师写的内容并不满意,于是她想到了叶永烈,于是寄来了5个“为什么”让叶永烈编写。又看他写得趣味十足,就把所有的题目都寄了过去。后来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一共个,采用了叶永烈个。那年,他20岁。

后来《十万个为什么》其他分册的编辑也找到叶永烈。天文、地质、微生物、医学、农业......他来者不拒。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初是五册,多个为什么,他一个人写了个为什么,占全书的1/3。从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到年的第六版,叶永烈每一次都参与撰稿,他是主要作者也是从第一册写到第六册的唯一一个作者。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

叶永烈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叶永烈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初版本

《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第2卷扉页

《十万个为什么》笫一版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

叶永烈与《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曹燕芳

叶永烈越写越有劲,在21岁时,他便写出了长篇儿童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寄给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灵通的奇遇》遭到了退稿,因为书中所写的美好生活与当时正处十经济困难时期的现实生活,如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科学春天的到来,年,《小灵通漫游未来》被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文革"后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一下子印了多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

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时叶永烈,在北京大学做光谱实验

小灵通漫游未来初版封面

年6月1日叶永烈把《小灵通漫游未来》送给成都的小朋友

年秋天,大学毕业后,叶永烈被分配到上海电表仪器研究所,在那里不到一个月他就跳槽了。他主动找到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要调动工作,想不到当时正值电影制片厂要将《十万个为什么》改编成电影,接待他的制片厂厂长久仰叶永烈大名,直接找到上海组织部把他的工作落实到了电影制片厂。

电影制片厂的工作对叶永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一开始他当编剧之后又做了导演,他借了一大堆电影业务的专业书进行恶补。但作为导演想要在电影厂冒出头来是非常难的,叶永烈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在过厂审的时候,厂里的元老对他的作品各种挑剔,好在当天下午电影局里要看几部故事片,于是把他的这部片子拿去局审,结果一片叫好,之后又到北京送审文化部又得到一致好评,很快就出片了。叶永烈在电影厂的地位从此奠定,成了厂里的“强导”——强有力的导演。

年,叶永烈接到神秘拍摄任务,与五十多名摄制组成员被安排到上海市政协小礼堂,拍摄内容是舞台纪录片。另一组在北京拍摄才子佳人戏。“半个月一部片,有时候10天。片长一般是20分钟到30分钟,只说是中央交办的任务。题材都是他们命令下来的,不是我挑的。”他们成了电影厂里最好的摄制组,待遇也很好。这样的拍摄从年初开始,到那年9月9日后戛然而止,前后拍了十来部。“文革”后,有人追查电影厂这五十多人,“吃得又好,每天在干什么都不知道。查到后来,就说到此为止不要再查了。”叶永烈私下从领导口中得知,他拍的那些片是给病中的毛泽东娱乐看的,叫“内片”。

在电影厂的日子里,叶永烈继续着科普科幻创作。作品取材包括了医学、仿生学、海洋开发、核物理,机器人、宇航等多门学科。年3月12日,文化部和全国科学技术协会隆重举行大会,授予叶永烈为“全国先进科学普及工作者”的光荣称号”称号,文化部部长黄镇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把奖状和元奖金发给他。会后,全国各种媒体发表了报导,一时间,叶永烈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对一个科普作家,国家如此隆重地表彰,并发了巨奖(当时的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技术人员两年的工资总额),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事!这给了叶永烈,也给了全国科普作家很大的鼓舞。

根据《十万个为什么》改编的电影《知识老人》剧照

手持电影摄影机的叶永烈在广州

年,上海市给叶永烈分配了新房子,叶永烈被调到上海市科协任常委,他坚持从事创作,之后他到了上海作家协会当专业作家。那年科协要给他家里装电话,电话在当时并不多,但叶永烈坚持不装,他怕装了电话就没办法再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继续创作。当时刚刚粉碎了四人帮,政治环境比较宽容,一方面叶永烈也写了很多小说,另一方面他也写了很多报告文学,很多报纸转载,很多读者来信,影响非常大,于是他就慢慢开始转到写报告文学。

从年的“红色三部曲”开始,叶永烈就常年致力于纪实文学的创作。在他的眼里,采访科学名人、体育明星、文化名人,一般都不难。而政治人物的采访,尤其是政治敏感人物的采访,相当艰难。也正因为艰难,他才以为更值得采访。

他是陈伯达晚年唯一的采访人,北京有三千记者和作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采访。陈伯达一开始是抗拒采访的,叶永烈告诉陈老他在北大做报告时自己第一次见他,因为普通话不标准陈伯达当时还特意带了一位中国翻译,让叶永烈印象深刻。有趣而轻松的回忆打开了陈伯达的心防,接下来的采访就非常地顺利。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十分关心叶永烈的创作,这是年12月叶永烈在北京受到方毅接见

叶永烈在年采访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左)

叶永烈在台北采访台湾前行政院长郝柏村

叶永烈著《陈伯达传》年版-立体书

叶永烈有强烈的资料保存意识,在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他保存了数量惊人的写作素材、参考文献、名人信件、采访笔记和录音等,这些采访原件形成一个个以重要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中心的“私家档案”。在上海徐家汇天钥桥路叶永烈家的客厅里,装着这些珍贵材料的一个个纸箱正等待着被运往上海图书馆。除了家里还留存的资料,叶永烈已经无偿捐赠了整整40箱的珍贵档案,上海图书馆还特意建了一个叶永烈专场用来收藏,录音带数量就高达盘,每个录音盘从最初1个小时到后来每盘1个半小时。叶永烈说,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应该把这些留给后人。

近年来,叶永烈把创作重心从纪实文学转到纯文学,《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等长篇小说接踵而至,第三部《硅谷的玫瑰》也即将和广大读者见面。叶永烈的长篇都是四五十万字的厚本,每次写完书稿,两个儿子、媳妇都会帮忙校对、提出建议,包括叶永烈的夫人也帮忙校稿、录稿,整理书信。夫妻两人感情很好,已经过了金婚,叶永烈还写了一本《双人伞》来记录两人的爱情。

夫人杨蕙芬和叶永烈是同乡,也是温州人,原来在中学教书,退休后也没清闲下来。她协助叶永烈搜集、整理素材,参加人物采访活动,是叶永烈写作时的合作伙伴和亲密助手。两人在上海白手起家,他们在上海的小弄堂里买了一栋小房子,一住就是七八年,左邻右舍都是上海人,每天和他们打交道的这段生活经历也滋养了叶永烈,让他能够写出那么多上海题材的长篇小说。

在夫人杨蕙芬眼中叶永烈是一个体贴浪漫的人,生病了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出门会时时牵手握住,出差会带很多礼物,他不是一个书呆子,是一个身上有着烟火气的男子。

叶永烈著45万字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出版

叶永烈夫妇在印度泰姬陵

叶永烈对于创作的热情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似乎永远不知疲倦,没有周末和双休日,没有节假日,也没有退休日。但他跑遍了全世界,写了22部旅游书籍,里面所有的照片都是由他自己亲自拍摄。他的游记新作《山之南,海之北》刚刚出版发行。这是他游历西南欧洲,接连走访葡萄牙、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和法国南部5国20多座城市后所作。不论是曾经的殖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袖珍小国安道尔、摩纳哥,还是浪漫法国南部,风情各异的西南欧洲;不论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还是海港城市巴塞罗那,法国南部的马赛、戛纳,叶永烈都以充满细节、花絮的笔触,从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角度,记述走访这些世界名城的见闻。对于喜欢旅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叶永烈看世界”丛书中的又一本好书。

对于回归长篇小说的创作,叶永烈说:“一位作家是要创作几部长篇小说的,她相当于一个作家的航空母舰,考验着社会阅历和写作能力,长篇小说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虽过古稀,叶永烈丝毫没有"隐退"享天伦之意。闲不住的他要一路写下去,期待他给我们带来跟多更好更精彩的作品。也祝愿他健康长寿,永葆学术青春和创作激情。

本期嘉宾:叶永烈

主持人:王漪

首播时间:9月6日17:00-19:00

重播时间:9月10日19:00-21:00

文/王漪、思聪

赞赏

长按







































患白癜风可以要孩子吗
白癜风医院长春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feiqichec.com/gjxz/1385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