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道尔 >> 国家人口 >> 公爵侯爵伯爵helliphel
这篇早期的文章是关于欧洲贵族等级问题的快速破解,也曾经是知乎上的一篇千赞回答,可以帮助大家扫清艺术史知识学习中遇到的人物头衔方面的困惑。
在介绍艺术知识的各种文章当中,经常会提到一些“政要”级的艺术赞助者,他们的头衔看上去五花八门,各种国王、亲王、公爵、伯爵轮番上阵。如果对历史知识掌握不精,还真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是多大的干部。
事实上,欧洲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如果要把这些“领导干部”的性质和权责问题解释清楚,可能得写一本比字典还厚的书,而且读起来肯定枯燥得让人想死。
因此为了便于简单理解,这里给大家做一次“暴力破解”。也就是说,可能忽略了一些特殊情况,但是会很有利于快速理解和记忆。
其实所谓的“公爵”、“伯爵”这些称号,都是“封建君主制度”下的贵族等级头衔,是一种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拥有“贵族爵位”的人,通常情况下都可以得到一块自己的领地,并且享受领地内的财政税收和军政大权。同时,大多数“贵族爵位”都是可以承袭的,一位公爵去世以后,可以让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接着干。
因此,“爵位”是和“职位”完全不同的概念。拥有“职位”的人,不管你是大法官还是财政大臣,本质上都相当于公司里的“高级白领”,挣得都是“固定工资”。而拥有“爵位”的人,等于公司老总注册了一家新的子公司,由你百分之百控股。子公司挣的钱都是你的,只不过见了老总得喊声“老大”给个面子。
正因为实行这种制度,欧洲的版图上才会出现那么多小国家,因为“总公司”老板对“子公司”缺乏控制力,最后搞不好自己就破产了,剩下一堆“小而美”的“创新型企业”。
其实我们国家在周朝时期也是采取这种“分封制度”,设置了“公、侯、伯、子、男”五级贵族头衔,也因此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诸侯割据。不过在秦朝实现“大一统”之后,就把“分封制”改为了“郡县制”,取消了“子公司”,全换成“总公司”下属的“地方办事处”,因此统一的局面很好地维持了下来。
那么欧洲的贵族等级是怎么划分的呢?其实也包括“公、侯、伯、子、男”这些等级,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奇怪,为什么这么巧跟我们的叫法一样?难道是他们无耻地抄袭我们天朝的封建制度?
当然并不是,这只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套用了习惯的称呼而已。现在就来给大家讲讲,欧洲贵族头衔的等级和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第1级
头衔:皇帝(Emperor)
领地:帝国(Empire)
在中世纪之后,其实欧洲就没有什么“正经”皇帝了,号称“皇帝”(Emperor)的人都是为了把自己“包装”成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神圣罗马帝国(HolyRomanEmpire)就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唯一拥有帝号的国家,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后来被伏尔泰点评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彻底被黑成了“三无产品”。
尽管是硬装“大尾巴狼”,但是皇帝(Emperor)这个称号从法理上讲,确实是贵族领主中最高的一级,再不济大家也要给个面子。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是查理五世,提香当年为他画了很多肖像画,也正是他曾经为提香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画笔,让提香的威望显赫一时。
提香的名画《查理五世骑马像》。
第2级
头衔:王爵(King)
领地:王国(Kingdom)
“王”(King)是仅次于“皇帝”的国家君主头衔,他们在名义上是受制于“皇帝”的,但“皇帝”对“国王”的管辖通常是有名无实。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是个“三无产品”,所以“皇帝”对大多数“国王”连名义上的管辖权都没有。因此我们所熟知的“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都并不是帝国的“下属子公司”,他们是完全独立的。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国王要数“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不仅不是皇帝查理五世的属下,而且跟皇帝“死磕”了一辈子,成功地破坏了查理五世企图一统欧洲的大业。
让·克卢埃的《弗朗索瓦一世》。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帝国”的分量相当于一个统一的欧洲,那“王国”的分量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现代欧洲国家。比如现在的比利时全称就是“比利时王国”(TheKingdomofBelgium),西班牙的全称是“西班牙王国”(TheKingdomofSpain)。当然,也有些历史上的“王国”变成了现代国家里的一部分,比如曾经的“西西里王国”(KingdomofSicily),现在是意大利的南部地区。
第3级
头衔:公爵(Duke)
领地:公国(Duchy)
“公爵”(Duke)这个称呼大家应该也很熟悉,它的出镜率很高。“Duke”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Dux”,意思是“领导者”,可见“公爵”依然是个“高级领导干部”头衔。
“公爵”通常是“国王”册封的,需要向自己的国王效忠。比如勃艮第公爵“大胆的腓力”就是从自己的父亲、法国国王“好人约翰”那里获得了公爵的爵位。
文艺复兴时期最给力的公爵就是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PhiliptheGood),他是一位非常有钱而任性的艺术赞助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佛兰德斯艺术的崛起,凡·艾克和罗吉尔都在这位公爵那里得到了大量的委托。
罗吉尔在书籍《埃诺志》的首页绘制的细密画,描绘了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在接受作者的献书。
“公爵”的领地通常被称为“公国”(Ducky),它的分量差不多相当于现代欧洲国家里的省或一个袖珍国。比如今天的摩纳哥、安道尔,他们的全称就是“摩纳哥公国”(ThePrincipalityofMonaco)、“安道尔公国”(ThePrincipalityofAndorra)。
现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摩纳哥和安道尔这两个公国并不叫“Duchy”,而是叫“Principality”。因为他们的君主不是“公爵”(Duke),而是“亲王”(Prince)。
至于“亲王”(Prince)是什么,这个概念很复杂很宽泛,在地位上他有的时候比公爵厉害一点,有的时候比公爵差劲一点。简单粗暴地讲,他就是一个和公爵不相上下的头衔,通常册封给王室的近亲。所以亲王的领地也被我们翻译成“公国”,而不是什么“亲王国”。
恶心的事情还没有完,“公爵”这个头衔还有个变种叫“大公”(GrandDuke)。它比公爵还要高半级,相当于2.5级头衔。今天的卢森堡全称就是“卢森堡大公国”(TheGrandDuchyofLuxembourg),他们的元首就是“大公”。
“大公”里还有一种叫作“Archduke”,比“GrandDuke”还要厉害一点。总之,公爵的“变种”很多,不想虐待自己的话简单了解即可。
第4级
头衔:侯爵(Marquess)
领地:侯国(Marquisate)
“侯爵”(Marquess)在欧洲历史上并不太常见,所以我们就简单提一下。“Marquess”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Marca”,意思是“边境”。所以“侯爵”这个头衔有“边境辖区领导人”的意思。
当年“神圣罗马帝国”在边境地区分封过一些侯爵领地,比如“巴登侯国”(MargraviateofBaden)、“勃兰登堡-拜罗伊特侯国”(MargraviateofBrandenburg-Bayreuth),但很快这些地区就升级为了“公国”和“大公国”。
第5级
头衔:伯爵(Count、Earl)
领地:伯国(County)
相比于“侯爵”,“伯爵”(Count)在欧洲更加常见一些。“Count”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Comes”,意思是“伙伴”,听上去感觉就有点不那么“上档次”了。作为君主的“小伙伴儿”,“伯爵”通常能获得相当于一个“直辖市”或者小型省面积的封地。
英国的“伯爵”比较特殊,他们的名称是另一个词“Earl”,但级别和“Count”差不多。
虽然我们把“伯爵”的领地称作“伯国”(County),但事实上,从公爵往下的贵族头衔就不大具有“国家君主”的性质了,他们通常都是“国王”或“公爵”的附庸。在现代的欧洲国家里,也没有“伯国”这种名称的国家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一个“伯国”就是“佛兰德斯伯国”(CountyofFlanders),它是法兰西国王在公元9世纪分封的一块领地,核心区域是今天比利时的布鲁日和根特。佛兰德斯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的一大艺术中心,可见“伯爵”领地虽然级别不算高,但是绝对不能小瞧。
不过“佛兰德斯伯爵”的头衔后期一直都是上级领导兼任的,要么是勃艮第公爵、要么是西班牙国王。
第6级
头衔:子爵(Viscount)
领地:子国(Viscounty)
“子爵”(Viscount)听上去有点生疏,在历史上也不太多见。“Viscount”一词源自拉丁语的“Vice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feiqichec.com/gjrk/18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