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道尔

ldquo视觉倾听rdquo比交

发布时间:2021/12/14 20:39:13   点击数:
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news/a_5941698.html
你了解自己身体的信息吗人际沟通包括许多方面,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言语沟通的两种主要方式,非言语沟通则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语调、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类显性行为,以及通过空间、服饰等表露出来的非显性信息,其中使用得最广的是眼神、手势、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类显性行为。正因为如此,美国行为学家斯泰恩将非言语沟通中的显性行为称为身体语言,亦称体语。体语虽然无声,但具有鲜明而准确的含义,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譬如,星期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妻子吃完午饭后刚睡着,丈夫轻轻打开窗户准备让正在楼下玩耍的女儿回家做作业。为了不吵醒妻子,丈夫没有大声呼喊女儿,而是朝她招了招手,女儿看见爸爸的手势后,顿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便迅速朝家走来。这时,丈夫抬手一看表,不到一点半,心想还可以让女儿再玩一会儿,于是,丈夫又向正朝家走来的女儿挥挥手。女儿看见爸爸的这个手势后,稍微一想,便又掉转头,兴高采烈地和伙伴们玩去了。整个过程丈夫没有说一个字,仅凭手的两个简单动作,便和女儿完成了两次沟通。同样,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指挥来来往往的汽车和行人,靠的也是这种无言的体语。而一些目的性很强的动作,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的信号。譬如,书店里,某一个人踮着脚去拿书架上的一本书,我们知道,他想看看这本书。尽管他已把脚踮得很高,但还是够不着。这时,他旁边身材较高的营业员注意到了他的这个动作,于是,从架上拿了那本书递给了这位顾客。营业员是怎么知晓这位顾客心理的呢?因为顾客踮脚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难以被人忽视的窘境:“我需要帮助!”不同于有声语言的蕴藉性和委婉性,我们身体所表达的话语是鲜明而准确的,尽管这一点我们经常意识不到。美国的一位传播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信息表达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55%的表情+38%的声音+7%的语调。从这个公式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通过身体语言所进行的信息沟通占了半数以上,身体语言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无独有偶,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也认为,要想真正了解说话者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仅凭有声语言是不够的。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话语表达者所要表达意思的绝大部分隐藏了起来,要想真正了解话语表达者所述话语的意思,必须把有声语言同体语相结合。尽管无声的体语在信息的沟通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能代替有声语言,因为很多理性层面的意思还得由具有蕴藉性和委婉性的有声语言才能传达。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体语也很少独立担当沟通功能,它往往配合、辅助有声语言共同完成信息的交流。完全离开有声语言的体语并不比哑语高明多少,其不仅传播范围有限,而且很难传达一些理性认识,不能阐述一些抽象话题,这必然会导致信息沟通的不顺畅。然而,有趣的是,有时候体语一旦和有声语言相结合,能准确传达话语者内心思想和情感的不是有声语言而是体语。如,一位年轻女孩告诉她的心理医生,她很爱她的男朋友,与此同时却又下意识地摇着头,从而否定了她的话语表达。可见,要想真正了解交谈对象的话语意思,在认真倾听其述说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解读对方的体语。同理,要想准确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见、观点、想法,除了用有声语言外,还得辅以准确的体语,切不可随意地摇头晃脑、“指手画脚”,以免引起别人的误解。因为你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传达着某种意思。身体最懂你的心——身体可以告诉我们什么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和陷阱,尤其是在那些虚伪的人身上,更是如此。当人们的口头语言和身体动作发生冲突的时候,该相信哪一个呢?答案当然是后者。口头语言被人们公认为是最直接的交流工具,在与他人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蛊惑人心。就像那么一类人,他们当面恭维你,背后则诋毁你,这样“两面三刀”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人们能够通过逻辑思维任意修饰自己的语言,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口头上的承诺都可以推翻。同这类人交往时,如果你能更留意一些,就会发现这些人言不由衷的神情和其他表示排斥的动作。也就是说,他的身体在告诉你完全相反的含义。在这种场景下,你该相信哪一个呢?最佳的建议,就是相信他的身体。因为,人身体的动作是自发的、难以控制的。即使有人想通过长期的训练,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也是相当困难的。人的身体语言太过复杂,所包含的细节太多,即便你刻意控制了其中的一个细节,也会在另一些细节上表现出来。20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麦拉宾在《沉默的语言》一书中指出:人的感情和态度能用声音表达的只有不到40%,而无声的肢体动作表达的能达到50%。可见,身体的动作对于人们表达自己的感情起着主导的作用。尽管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非语言文字—身体动作的沟通,但人们却对此并不在意。为了能以更有趣的方式来解说身体动作的作用,我们不妨来谈谈传奇的占卜术。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没有办法理解一个算命先生或者占卜者是如何知道你那么多的事情的。所以,你会认为这是一种灵幻的本事。但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这些从业者实际上是使用一种被称作读心术的方法来读懂对方的想法的。究其根源,这种方法就是基于仔细观察个人的肢体语言信号,以及对人类本性的理解而展开的一种解读。也就是说,每当占卜师拿出水晶球,认真观察的时候,他实际上也在解读每个人肢体动作背后的深意。他将从对方的外表特征、谈话,以及提出的各种问题来对此人进行初步的断定,然后再将信息综合起来,根据以往的经验,提供给人们一个模棱两可但似乎又十分有道理的答案。下面是亚伦·皮斯《身体语言密码》中一段占卜者的话:欢迎来到我的世界。我能感觉到从你身上发出了一种很强烈的信号,它告诉我,你遇上了一些麻烦。我知道,一直以来,你都希望能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点什么,但是这样的想法有时候却会显得不切实际。所以,你常常会问自己,我到底能不能得到它们呢?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你这个人有时候看起来会显得为人随和、友好且善于交际,但是有时候却又显得内向、保守且警惕。在生活和工作中,你不仅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而且也知道不能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轻易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此,你感到很骄傲。你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事物,假如受到限制或习惯的过分约束,你会觉得浑身不自在。你很想和那些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分享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但是又觉得过于外向或过度地公开自己并不是个明智的决定……这样一段玄之又玄的话,再加上对他人身体动作的仔细观察后的评价,你觉得还有什么人,不能进行占卜和预测呢?身体动作的坦诚绝对能将每个人真实的情绪暴露在他人面前,甚至用谎言也无法掩盖。所以,身体动作对于人们的相互沟通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福尔摩斯和卓别林的启示“在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推理的,那样的话,只能是误入歧途。”这是文学经典形象福尔摩斯侦探的名言。福尔摩斯是柯南道尔笔下的神探,他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可以凭借指甲、外套的袖子、脚上的靴子、膝盖处的褶皱、食指和拇指上的老茧,以及面部表情和种种行为判断人的内心活动。“假如在得到所有这些信息的情况下竟然还是无法对这些信息的主人作出准确的判断,我认为,这一定是天方夜谭。”福尔摩斯如是说。为什么他有如此大的信心呢?因为他内心十分清楚人的身体语言密码所拥有的巨大力量。犯罪嫌疑人可以制造出种种口头的谎言,但是却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经意中他们就会把内心的秘密泄露在一个眼神,或者一个看似没有深意的手势里。与一般人相比,福尔摩斯的优势就在于懂得从人的身体语言来分辨他是否在说谎,同时从这些不会说谎的身体信号里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我们再来看看卓别林。卓别林是无声电影时代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银幕经典形象。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我们就会回忆起那个穿着破烂的燕尾服,迈着八字步的形象。与今天音画俱全、推崇技术的电影相比,卓别林的电影受时代和技术的限制,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卓别林对故事的讲述,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个个结构精巧、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么,你不会感到惊奇吗?他是凭借什么在无声的世界里把这些故事完整地叙述出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身体语言。卓别林就是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把人物的感情、想法、经历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没有感觉缺省,也并不会觉得唐突,而是被他的一举一动所感动。演员的肢体表现也就是无声电影的灵魂。从福尔摩斯到卓别林,我们一再提及一个词——身体语言。它指的是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我们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即使不说话,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内心的秘密,对方也同样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了解到我们的真实想法。20世纪50年代的身体语言研究学者阿尔伯特麦拉宾通过研究发现,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中仅有7%是来自于文字语言,剩下的全部信息由声音(包括语音、语调等),以及无声肢体语言来传达。而这93%全部属于身体语言的范畴。当广播和信件是人们远距离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时,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口头和文字语言上,身体语言在此时被严重地忽视。而当电视媒介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时,人们对身体语言重要性的认识开始上升。我们通过电视可以看到人的脸部表情变化,甚至最细微的手势。美国总统大选的电视辩论环节总是最激烈也是最精彩的,每个竞选者总会有一群智囊团,他们不仅提供语言内容上的资料,也为竞选者策划一系列的表情和手势,以期更胜一筹。我们总是过分重视口头内容表达,而忽略了身体语言的能量之大。福尔摩斯与卓别林则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开始注意去探究身体语言的密码吧!姿势与动作:袒露心迹的两大途径身体语言,这个词语被提出来后,就表明了人们对另一个语言体系的正式研究,也标志了人类对自身探索的进一步加深。人们无法想到,在几千年的进化历程中,一些因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不经意的身体运动,会演变成一门借助身体移动、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以及与其他谈话人的位置或距离等变化来进行信息沟通的学问。当我们称这些为身体语言时,同时就承认了,在人们身上,有一种隐含着的未说出口的话或没有完全表达出的意思。这些“无声的语言”,利用各种身体符号体现出来。此时,人们虽可以在语言上伪装自己,但身体语言却能“出卖”他们的心境。因此,身体语言不但成为解译人们体语的密码,而且成为人们准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一道工具。尽管人类与身体语言相伴了久远的岁月——当人们还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开始采用一些身体信号来进行交流,但直至20世纪才引起研究学者的注意,且至今没有形成系统性的非语言沟通理论。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主题,人们应当重新展开认识,从而在生活和商务活动中将其良好地运用。人类将自己作为观察的对象,考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以便于获得关于自己和同胞们的身体语言知识。在分析的过程中,为了能剖析每个动作,就不可避免地要了解身体语言的基础:姿势和动作。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会做动作。对于具有发达的大脑,使用着高级思维的人来说,作出动作更是简单一举。但我们这些高级动物的人对动作的理解却少之又少。仅仅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难住很多人。你知道,人类的动作分有多少种,有哪些是先天就会的吗?人类的动作可以分为三类:先天的动作、习得的动作、经由训练的动作。当我们处于婴儿时期时,大部分动作都是先天的动作,比如吮吸、哭泣等,这些动作是不用学习、天生就会的。随着我们渐渐长大,会无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动作,这些动作是在生活中逐渐学会并内化成我们的习惯动作,属于习得的动作。如果你参加过舞蹈班、学习体操等运动,你就会接受一套由他人教导的标准化动作,这些动作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是经由训练而得的动作。除了动作外,姿势也很重要,它指的是身体呈现的样子,可以向人们传递某种信息。从某种角度上看,姿势也是动作,是一种能够向对方发出视觉信号的动作。而姿势的种类也可分为四种,其一是从属姿势,例如用手托着头休息等等,这种姿势不带有社交意义,只是身体的从属动作;其二是表现姿势,是社交中表现情绪的重要信号,例如做鬼脸等等;其三是模仿姿势,即模仿他人的举止,模仿姿势具有特定的社交意义;最后是技术姿势,例如交警指挥交通时专用的姿势,具有专业含义。玄之又玄的直觉和第六感很多人可能在学生时代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飞扬、妙语连珠,自己却端坐在座位上神游八极,浮想联翩,神思不知飘向了何处。突然,老师叫到了自己的名字,并让自己谈谈他刚才所讲的内容。结果当然是自己哑口无言,满脸通红。尴尬地坐下后,心里还不免想到,老师真神,他怎么就知道我心不在焉呢?其实很简单,老师就是凭借他的直觉知晓了你在课堂上的状态。那什么是直觉呢?简单地说,直觉就是他(她)解读他人非语言暗示,并把这些暗示同语言信号加以比较的能力。所以,当你自己端坐于椅子上,作出一副认真听讲的假象,以为能瞒得了老师。殊不知,老师已从你的身体语言——一动不动的身躯、空洞的眼神中看出了你在“神游八极”。其实,不仅老师有敏感的直觉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关键在于你会不会体悟和把握自己的这种能力,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譬如,对直觉敏锐的演讲家来说,如果他发现在其演讲时,很多听众耷拉着脑袋,双臂抱于胸前。他的直觉就会马上告诉他,自己的演讲不成功,必须换一种演讲方式,以便能吸引听众。行为学家又将人的直觉能力称为第六感,但这两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差别。相比于直觉,第六感颇具预感的色彩。可能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做过的梦境在现实中果然发生了;到一个从未去过的新的地方,却发现非常熟悉那里的景物;在别人尚未开口时,已知道他将说什么;预见会碰到某人,果然碰到了;在灾祸到来之前有不适的生理反应,如窒息感、乏力等。其实,这就是那玄之又玄的第六感。为什么人会产生第六感?到目前为止,行为学家和医学家也没有找到具体的、令人信服的依据。一般来说,女性的第六感往往要比男性敏锐得多。例如,当一个丈夫向自己的妻子撒谎时,不管他的谎言如何完美,如何的天衣无缝,妻子轻轻一句“你在撒谎”,便可让丈夫所有的谎言原形毕露;而大多数妻子则在很多时候可以蒙蔽丈夫的眼睛,蒙混过关。所以,常常会听见男性说,女人的第六感太神奇了。的确,女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测谎”能力,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接受和捕捉各种细微的、转瞬即逝的非语言暗示,并在大脑中将这些暗示同语言信号加以分析比较,进而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有趣的是,女人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具有这种超常能力。因而当丈夫问她为什么知道他在撒谎时,她会笑着说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第六感告诉我,你就是在撒谎。”可见,企图对女性撒谎的人要注意了,最好赶紧打消那种念头。因为女性有一种特别的“测谎仪”,那就是第六感,它会戳穿你所有的谎言。天生的、遗传的还是学来的近些年来,身体语言学在西方方兴未艾。相应的,关于身体语言的来源也逐渐引起了很多行为学家和传播学者的重视,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行为学家认为,身体语言是通过人的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还有一些行为学家则认为身体语言来源于遗传,而很多传播学者却认为身体语言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面对如此众说纷纭的局面,德国科学家埃布尔和埃克曼以盲人和聋哑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特殊人群的观察、研究,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身体语言肯定不仅仅来源于人后天的学习,因为盲人和聋哑人不可能通过视觉渠道或是听觉渠道来学习身体语言。与此同时,这两位科学家还通过人类对类人猿和猴子特别亲近感的研究,发现这样一个道理:遗传或天生的确是人获得身体语言的重要途径。比如,很多灵长类动物一生下来,就会主动靠近母亲,用小嘴去吮吸妈妈的奶头。毫无疑问,小家伙这一主动“吮吸”动作,肯定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而只能是天生的,或者是遗传的。再如先天性盲童脸上的笑容,肯定也不是通过后天学习或模仿而获得,因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经常在他们脸上看见灿烂的笑容。这就表明,“笑”这一身体语言信号同刚出生小家伙主动的“吮吸”动作一样,也是天生或遗传的。两位科学家的这些观点恰与达尔文关于人的一些姿势是天生的看法不谋而合。于是,埃布尔和埃克曼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大部分表情,如喜、怒、哀、乐等,肯定是天生的。那有没有一些身体语言信号可能来源于遗传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当一个人坐在椅子上跷腿时,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舒服呢,还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舒服呢?在没有做这个动作前,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哪种方法更舒服,只有实践了以后他才可能知道,有一种方式比较舒服,而另一种方式则非常别扭。不少传播学家的证据表明,这种姿势极有可能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几乎无法改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身体语言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如挥手表示再见或叫某人过来,向某人做OK的手势表示赞同或鼓励等等,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同时,很多的动作和姿势的含义又是由具体的文化语境决定的,如男性用双拳叩击胸膛,在一些国家被认为是显示男性力量的意思,而在一些国家则被认为这是女性的象征。另外,切不可把仅在某一区域范围内流行姿势和动作的意义理解为全世界所有地方都一样,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占卜者是如何洞察人心的从某种角度上讲,那些占卜者,尤其是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占卜者,都是善于识别身体语言的“大师”。可能不少曾经拜访过所谓“神算子”的人在离开后,常常会这样想:“太不可思议了,我什么都没说,他居然连我家有几口人,我现在的情绪状态,以及我曾经有过哪些失败的经历都能说得分毫不差,真是个‘活神仙’啊!”真的是这样吗?非也,虽然你没有开口告诉占卜者自己的情况,但你的身体语言已经悄悄地把自己的相关情况暗示给了他。比如,你的嘴角后拉,面颊向上抬,眉毛平舒,眼睛变小,占卜者据此可以判定你现在肯定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看见你嘴角下垂,面颊往下拉,变得细长,眉毛深锁,皱成倒八字,占卜者据此可以判定你现在肯定处于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在为你具体算命的过程中,占卜者若是看见你的眉毛在上下迅速移动,他就知道你很赞同他所说的内容,据此他会沿此思路大吹特吹。如果看见你单眉上扬,他知道你在怀疑他说的内容了;如果看见你皱起了眉头,他知道你不赞同他所说的,于是会马上按相反的方向为你算命。一份关于占卜术的研究表明,很多经验丰富的占卜者都喜欢使用一种名为冷观解读的技巧来为自己的客户算命,其准确率竟然高达70%左右。难道冷观解读技巧真的能知晓一个人的前世今生、福祸安危?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的冷观解读技巧其实就是占卜者在对“客户”身体语言进行仔细观察、揣摩,再加以对人性的理解和运用一定的概率知识而作出的一个大概推断。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熟悉冷观解读技巧的占卜者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能够解读他人的身体语言,所以就迷信自己真的拥有一双能看见一个人前世今生的“天眼”,再加上那些算命的常客总是希望在占卜者那儿求得好运,这就使得“算命”一说更具神秘色彩。正如一句西方谚语所说,在有心人眼中,再狡猾的狐狸也会露出它的尾巴。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同样也可以看见占卜者露出的“尾巴”。比如,有经验的占卜者往往会戴上一副大墨镜,说话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欲言又止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戴上墨镜是为了方便他随时对“客户”进行察言观色而不被发现,慢条斯理、欲言又止当然是为方便自己根据“客户”的“言”和“色”来随时调整自己的“预言”罢了。所以,下次如果你还想去“算命”的话得三思了,因为你的命运不是掌握在占卜者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基本姿势源于何处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基本沟通姿势的具体含义,比如,愉快高兴的时候,面露微笑;悲伤痛苦的时候,皱起眉头或露出怒色。令人困惑的是,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姿势来表达这些意思,以及这些基本的姿势究竟源于何处。随着身体语言学的兴起,行为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后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如点头时,头朝下动,这可能是一种天生的姿势;还有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则可能是个人遗留物,也即某种一直延续到成年期的婴幼儿行为方式,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婴幼儿时期的吮吸动作,从中很容易看到它与婴儿吸奶的联系。婴儿时期吸奶的时刻,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时刻。它显然给每个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时寻求口腔舒适的吮吸动作。儿童时期,不少孩子总喜欢吸手指,青少年时期,不少孩子则喜欢咬指甲或咬笔头。到了成年后,吮吸动作通常不再那么明显,而是通过层层伪装的,如一个嘴里叼着雪茄或烟斗的老人,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方式含着一个婴儿橡皮乳头,以便让口腔获得婴儿时期吸奶时的舒服感,而喜欢嚼口香糖的成人也是通过咀嚼方式来让口腔获得一种与吮吸类似的舒服感。除了吮吸这一姿势可能是个人遗留物之外,摇头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也可能是个人遗留物。当婴儿吃够了奶后,他的头会向左右两边转动,拒绝妈妈的奶头。当幼儿吃够了饭时,他也会左右摇摆头,拒绝父母再喂他。长此以往,他便学会了用摇头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的意思。此外,行为学家还认为,某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可能源于原始的动物时代,如颇具进攻性的动作——露出牙齿,就源于原始的动物时代。虽然经历了沧海桑田,但这一基本动作仍被现代人所使用,表示讥讽、进攻,或是其他表示敌意的意思。而其他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如耸肩表示别人对你说的话不大理解,不太清楚。挥手表示再见等,可能源于人后天的学习或模仿而得。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沟通因具体的文化语境而异,一些基本的沟通姿势也是这样。在某一具体的文化语境中,某些基本姿势可能具有相同的意思,而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它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如“OK”在讲英语的国家表示赞同或好的意思,在法国,它还有“零”的意思,而在一些地中海国家,它则表示“孔”的意思。因而,外出旅游,尤其是到国外旅行时,最好不要随便使用一些仅在本国适用的沟通姿势,而应入乡随俗,人家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这可能有助于你避免很多尴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feiqichec.com/gjls/236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