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道尔 >> 国家历史 >> 攸县人家里挂的ldquo天地君親師位
“天地君亲师”的书写要求:
“天不连二(人不顶天)”,指“天”字里面的“人”不能顶着“天”字的第一横,意为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人再高也高不过天,甚至还到达不到天。“地不离土”,指“地”字的“也”与“土”旁写成连笔,不能断开。意为地由土构成,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君不开口”,指“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不能留口,谓君子一言九鼎,不能乱开;“亲不闭目”,指“亲”(亲)字的目字不能封严,谓亲人和朋友要真心对待,不能遮遮掩掩。“师不当撇(师不带刀)”,指“师”(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又谓为师者以文为业,以文服人,切不可师者行武动刀。另外一种说法是:“师不离位”,就是写师字的一竖要拉长挨上“位”字。“位不离人(人不离位,位要端固)”,指“位”字的“人”部与“立”字要相连,且字形端正稳固。谓为人要端正,且做好自己的事,而不能越位。写"天"必须站着写,写"地"必须坐着写。"地"不能大过"天","君"虽然不可大于"天",但最好看上去跟"地"一般大小,以示我国富有四海,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亲"与"师"则字体略小。这些禁忌一方面是忌讳和计较,一方面是从书法角度上审美的要求。格式要求有多种版本,但都大同小异。“天地君亲师”源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年第2期发表学术文章《“天地君亲师”源流考》。文章说:“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天地君亲师”的作为中华民族祭祀对象的历史悠久。从而铸成一个民族的“天地君亲师”文化体系,其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规范,已渗透在中华民族家教家传的言行举止中。“天地国亲师”的具体解析:
天:古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间祸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给人福泽的同时,也能给人灾难,能降雨使得人们丰收,也能不降雨让人们遭到饥荒;
地: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因此中国民间以祭拜土地神的方式,表达对大地的敬仰;
君: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开始,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有道明君,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
親:按照儒家的划分,它属于孝悌仁义的范畴,也就是说,对长辈要孝顺,对同辈要友好,对朋友要宽容,对晚辈要慈爱,夫妻之间要有礼遇;
師:这个师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而且也指心灵根源的精神导师,在古代这个“师”更多的指历代明君,如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公、孔子,因为他们的德服众人,功绩使得后人受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