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道尔 >> 国家景点 >> 世界读书日是专为那些不读书的人设置的节日
这是栗树下的凯先生年第十篇成长记录
有一天,我在有朝阳初升的青园街道,耳机里听着得到的课程,突发奇想:如果我把我所有读过的书按照先后顺序一一罗列出来,是不是更能明白我自己?
说干就干!
我的阅读起步点
我出生在不算偏远但十分闭塞的华北农村,村里面的人民教师大约是高中学历,我的父亲小学肄业,母亲初中肄业。那个时候人们普遍学历较低不是因为他们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而是因为他们的命运被写成了那个样子,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上学对他们太过奢侈。
除了上学对他们太过奢侈之外,阅读对他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谭。比如我的父母,他们的文化水平仅仅能够认识大多数电视剧字幕和生活场景中的字词,但是如果让他们写就为难他们了。
我呢?我是他们的孩子。
好在,我出生在更好的时代,拥有着更多的选择。
阅读这件事,多晚开始算晚呢
最早的阅读源于每一个人天生的好奇心。
我自己关于阅读最早的记忆大概是这样一个场景:在我6、7岁的年纪,有一天下午跟着姥娘在我姨家院子里摘花生,不知道从哪儿找到的大我四岁的姐姐的语文教材,我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的指着一篇关于齐天大圣的课文,一个字一个字轻声念出声来,不认识的就用什么代替,因为什么太多,把大人逗得咯咯发笑。
后来我就中断了阅读,一直到初中毕业。
看似关于阅读的种子在我心里没来得及发芽就干死掉了。
初中毕业之前,我们的初三语文老师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你们可以看一些课外书,看一些杂志,扩展扩展自己的视野。十二三岁的我们听到这话的第一反应是:这老师怎么让我们看课外书。因为在此之前看课外书被我们视为不顾正业。可是正是老师的这番话燃气了我看书的热情。
初中毕业的暑假我买了两本杂志,《少男少女》,一本盗版的金庸武侠《雪山飞狐》。翻翻看看也就过去了。
我真正开始阅读应该始于高中时代。
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中考成绩还算不错,我上了自己梦寐以求都没有想过的高中,市里面的一中。班里的同学除了我之外都是省城的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兴趣和爱好,阅读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且是很多人的日常。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涯。
说一点现在想来还十分有趣的事情。因为高中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的阅读量,因此一旦能够没有限制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书(学校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借阅)之后,我有点一发不可收拾。大约是高二下学期的样子,我看书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那个时候学校离图书大厦很近,步行大约20分钟的路程,我通常在中午去图书大厦借一本书,然后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看完,第二天去还了再接新的书。因为学习成绩不算太差,和老师的关系又太好,学校的氛围不像现在除了做题就是考试,我得以被默许上课看自己的书而不用听讲,下午后两节自习课我会爬在桌子上睡一节课,提前和老师打好招呼,下节课上课把我叫醒,最后一节课翻一番课本。
从那个时候正式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之后,看书也就成了我的日常。大部分的时间我会随着自己的兴致胡乱的看一些书,很少的时候我会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去找书和看书。大约十几年下来,除去看过之后没有印象的一些书之外,我陆陆续续看了大约几本书。
我的阅历
当我一本一本把这些书罗列出来之后吓了自己一跳。一是没有想到多本书居然有这么多,前前后后整理了三四个小时;二是,我发现我在看书上竟然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基于这么一个清单,我也越来越能够理解李笑来老师为什么说自己三十岁之后只看非虚构类书籍了。
我读书类别比较简单,以小说为主,大约占到56—60%,这些小说包括了金庸的武侠,韩寒的全部作品,郭敬明一半左右的作品,九州系列(《缥缈录》等)的一小部分,探险类小说(《盗墓笔记》、《鬼吹灯》、《藏地密码》等),推理类小说(东野圭吾、安道尔·柯南、蔡骏、那多等),当代名家作品(余华、莫言、苏童、王小波、贾平凹、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文学名著(四大名著、《浮生六记》、《艽野尘梦》、《红与黑》、《约翰·克里斯多夫》、《忏悔录》等等)。
除了小说之外,历史和人物传记也是我的阅读兴趣点,历史类的除了读了一些类似《明朝那些事》之外,还包括柏杨、黄仁宇、唐德刚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等,人物传记也是挑着我感兴趣的,包括王阳明、曾国藩、蒋介石、张学良、梵高、乔布斯、马斯克等等。
上了大学之后,高中有些同学去读金融、经济一类的专业,受其影响我也读了一些类似《激荡三十年》、《怪诞行为学》等书籍,研究生之后兴趣点又有所转变,看了柴静、刘瑜一些文章。
工作之后需要不断的进行各种各样的心理调节,因此看了一小部分职场小说、自我管理、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后来结婚生子,又看了一些育儿类的书。
我读书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说自己走了那么多的弯路呢?
因为我看的多本书里,小说占掉了72%左右。并不是说阅读小说就不好,但是小说更多的是轻松的阅读,大部分可以归为娱乐、消遣,而非可以直观的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的书。当然,这些小说对于我的三观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不能完全算作娱乐消遣。
而之所以会有对小说的如上认知,是因为近些年我读的一些时间管理类的书让我的生活在读完之后就能够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比如《晨间日记的奇迹》、《奇特的一生》、《把时间当做朋友》等等。
少年读书,不求甚解,只图阅读本身的欢乐,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面对的都是实实在在需要自己去抗的生活,阅读的功利性也会更强一点,加之工作、家庭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每看一本书都要慎重考虑一段时间,小说更成为了阅读的奢侈品,我现在不能够准确的下结论这种变化是进步还是退步。
我读书的另一大问题是看过三遍以上的书少之又少。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开头就说,这本书不是随便读读就可以的书。如果一本书随便读读就可以,那么它根本没有读的必要,可惜我年轻的时候读书没有人指导,读到好书也往往读过就放一边了,浪费了很多精力。我现在的体验,读一本好书,第一遍往往只能看个热闹,第二遍所需时间大约是第一遍的很小一部分,吸收的内容却多很多,读到第三遍大约就可以内化一部分为自己的东西了。
总之,阅读作为我一部分的日常,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的生活,所以还有一天我走在街上,看到公交站牌的公益广告是这么写的:阅读提升正能量。我是打心眼里认同的。
为什么本文不是标题党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是从朋友圈看到的,可是对于我来说每一天都是读书日,就像歌词唱的,其实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读书日也是这样,如果你需要这样的节日来提醒你去读一本书,你大约不会真正去读一本书,而需要这样的节日去提醒的人大约也不是真正的爱读书的人。
最最后:我的一部分阅读清单
栗树凯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feiqichec.com/gjjd/1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