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道尔 >> 国家历史 >> 疫情背景下的全球化与171合作中东欧国
疫情背景下的全球化与17+1合作: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
TheGlobalizationand17+1CooperationinCOVID-19Pandemic:ReportandAssessmentofCOVID-19Outbreaksin17CEECs
(No..06.18-06.19)
疫情大数据
中东欧17国新冠肺炎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说明:海外疫情数据均来自各国官方通报和权威媒体报道。
专家观点
周弘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主任、欧洲研究所原所长)
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建立长期友谊的基石。新冠疫情没切断联系和理解的纽带,反而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正如来自塞尔维亚的朋友所说的,我们的友谊将会增进。下面我谈几点个人对这次会议的观感。
第一点是技术自相矛盾的效应。一方面,数字技术提高了沟通效率和透明度,使我们有可能更频繁更便利地相互沟通,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数字技术的高效率可以将各种信息不加分析组合地一股脑儿公之于众,对于各国人民来说,无异于一种文化冲击,有时候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解读和消化十分困难,难免产生误读和误解。有欧方代表问,中国是在乎自身的国际形象?我觉得这个问题应当改为:我们是否有能力在数据化时代将互联网外交、竞选外交与真实的外交区分开来。不应当让前两者的失真现象给国家形象造成不利影响,作为研究人员,我们也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分析各类表态的性质,才能得出结论。总之,数字技术是进步,也是挑战。我们要对技术进步充满信心,使用新技术,疫情过后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更紧密地合作。
第二点是合作的重要性。我看到中欧双方代表对于合作的重要性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还讨论了不同形式的合作。我们都期待即将举行的中欧峰会,因为它不仅将促进对双方发展都至关重要的经济合作,而且还将向世界表明,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在危机中结成友谊,而且友谊会带来实实在在造福双方的硕果。
第三点是不确定性。当前世界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首先,我们还没有走出疫情,疫情将以怎样的方式溢出,我们做了很多设想和准备,但不能排除意外。我们谈到了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供应链的变化。我们还谈到了政治化的问题,谈到了美国的角色和作用,美国给中欧双边关系造成的压力以及疫情后中国地位的变化,我们还讨论了疫情后欧洲将如何变化,谈到“欧洲自主”的努力,很显然,欧洲更自觉地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时甚至引领世界的舆论,倡导多边主义。我们还谈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些趋势。这里同样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共同面对它们。
第四点是中欧关系。合作仍是关键词。我们遇到了新冠疫情这种历史性危机时,人们产生不同的看法是很自然的,人类需要也有能力最终理解事情的原委和真像,我们需要对一时的意见分歧持容忍态度。默克尔总理曾经说过,一大家子人都坐在一张桌子前都会有不同意见和分歧,何况是众多国家相处。关键是不要让分歧影响我们的合作。我们也有很多共同点。我们讨论了经济互补和相互依存问题,我们讨论了共同点和相互借鉴,例如我们都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投资。我们都在继续与疫情抗争,并共同支持诸如世界卫生组织这样的多边组织。我们因此有很多共性。我们当然也有差异。我想我们应该以共同点为基础,找出对方比我们做得更好的地方,互相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建立更好的公共卫生系统,从而造福我们自己的人民。我并不是建议所有国家都去复制他国的做法,而是我们应该一起合作并相互学习。
最后一点是个期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智库交流已经持续了多年。我们的交流没有障碍,我们之间的理解相对深入。交流带来更丰富的知识、更有益的信息和更深入的理解。我希望这种理解可以作用于中国和欧盟整体的关系,希望中东欧国家的智库可以分享与中国智库的交往,为增进中国与欧盟以及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理解出一份力。
王义桅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
后疫情时代的主要挑战是对全球化的冲击。疫情让各国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feiqichec.com/gjls/1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