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道尔

古代中国曾大规模移民朝鲜与日本,在当地落

发布时间:2020/10/4 15:49:17   点击数:
白癜风一般出现在什么部位 http://m.39.net/pf/a_4575561.html
说起古代去往日本的中国人,最有名的恐怕是徐福。但恕我直言,徐福的传奇故事,早已被人们反复提起了无数次,大街小巷几乎都知道“徐福东渡”,以及那充满神秘色彩的“求长生”惊涛历险。徐福东渡艺术作品所以今天咱们来聊点儿不一样的,聊一聊发生在正史当中,有关古代中国人大规模移民日本与朝鲜的事迹。时间还要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杂糅并进的辉煌阶段,百家争鸣,激发出无数先进思想的同时,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也造就出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现象。移民朝鲜,便是其中之一。据《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的燕国,疆域曾远至朝鲜与真番(朝鲜半岛上的早期政权),等到秦国灭燕以后,燕国对朝鲜半岛失去了控制权,而由于距离遥远,所以秦国只统治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但在秦灭燕这一过程中,大量的燕国人由辽东逃往此前管辖的朝鲜与真番等地,促使移民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再到西汉,也是由于距离中原太过遥远,难于守备,所以汉朝初期,只复修了位属辽东的国境线,辽东以外远至朝鲜半岛的疆域,则划给当时的诸侯国——燕国管辖。《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pèi)水(今朝鲜半岛西北部-大同江)为界,属燕。其中,燕地的诸侯卢绾(wǎn),在刘邦驾崩后,由于种种复杂原因,逃亡到匈奴,在此过程中,有一位名叫“卫满”的燕人,也率数千人东逃,一路从辽东逃出塞北,前往朝鲜半岛,就此建立了新兴政权,史称“卫氏朝鲜”。而这也是我国有史可考最早的大规模移民记载,总结起来移民的原因,无外乎是因为战乱逃难,且性质极为特殊,并非大规模民众自发前往朝鲜,反而有一定的被迫性质,当然在卫满建立政权以后,其治下百姓不仅有随卫满前去朝鲜的中原人士,还有大量的朝鲜当地土著与蛮夷,以及在卢绾反汉以后,随卫满由辽东一同逃离燕国的亡命之徒。《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余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此后,又发生了一件趣事,大家肯定都知道现在的“大韩民国”,即“韩国”,但很少有人知道“韩国”名称的来历,这还要从商朝开始说起。商朝时,太师胥余,因辅助商纣王,获封箕地(今山东莒县/箕:jī),因此胥余也被称为“箕子”,后来由于周灭商,箕子东走朝鲜,建立朝鲜侯国,史称“箕子朝鲜”。等到后来的卫满攻破箕子朝鲜的都城,当时的侯王,名为“准”,因不敌卫满,便率众逃往朝鲜半岛南部,假借“韩”姓,自立为王,称“韩王”,与北部的朝鲜相对立。所以现在的朝韩对立,并不止是近代发生的事情,类似的情形,早在秦汉时也发生过。《三国志·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及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亡命,为胡服,东度浿水,诣准降,说准求居西界,收中国亡命为朝鲜藩屏。准信宠之,拜为博士,赐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边。满诱亡党,众稍多,乃诈遣人告准,言汉兵十道至,求入宿卫,遂还攻准。准与满战,不敌也。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因此这帮人跑来跑去,打来打去,其实最初的源头都和中原脱不开联系,甚至我们可以说,早期的朝鲜文明,所谓的朝鲜古国,也是由于中原文明内部种种的复杂因素,所催生出的旁系文明,而且在秦末时,不止昔日的燕地百姓大批北上,就连齐与赵的百姓,也大量迁往朝鲜躲避暴政,总人数超过数万人之众。《三国志·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而从周朝到汉朝这一跨度甚长的时期内,中原百姓向朝鲜半岛移民的人数,比《三国志》中记载的数万人,只会更多,不会更少。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那时的朝鲜半岛上,仍然有大量土著尚未开化,所以掌握先进生产知识的中原百姓,便为朝鲜半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与生产力,促使朝鲜半岛上的文明迅速脱离了原始状态,步入农业文明,并留下独属于中原文明的烙印,同时也解释了古代朝鲜与中原早期文明之间,为何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不仅是生活习俗,就连土葬形式,都与中原文明之间几乎完全相同,且时至年,在韩国完州郡上林里还出土了公元前4世纪由吴越工匠所铸造的铜剑,便是最有力的佐证。图1韩国完州郡上林里出土“中国式”铜剑1.1号剑;2.3号剑;3.5号剑;4.6号剑;5.7号剑;6.11号剑;7.12号剑;8.14号剑;9.19号剑;10.21号剑说完了朝鲜,咱们再来聊聊日本。关于古代中国最早涉足日本的记载,我想前文也说了,正是徐福,可是徐福的故事有着一定的传说成分,为求仙人而东渡,且在第二次东渡后杳无音讯,后人也根据种种史料所猜测,徐福其实是成功抵达日本,并在当地繁衍生息,由此才形成了日本后来的文化。甚至在朱元璋建立明初,日本方面遣使来访,朱元璋还题诗曰: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日·横川景三《补堂京华前集》(横川景三:日本幕府时代汉诗人。)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信息,但在特定的时期,移居日本的中原人士,曾有一个特定的称谓:秦人。值得一提的是,“秦人”这一称谓的起源,并不在秦朝,站在日本的角度来看,也并非是指“从秦朝来到日本的人”,而是在南北朝时期,由中原途径百济,即朝鲜半岛,最终移民日本的古代中国人。大概时间点为公元年到公元年之间,与之相对应的日本朝代,属“应神天皇”统治时期。(注:应神天皇,日本历史上第十五代天皇,在位时间:公元4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初)。应神天皇此时有一位名为“弓月君”的中原人,相传是秦始皇的第15世孙,在公元4世纪由百济,率领人移民去往日本,但在途中遭到朝鲜半岛北部的新罗拒绝入关,于是被迫绕道并滞留于加罗国,大概位置在朝鲜半岛的南部,当时奉命迎接弓月君的日本大臣“袭津彦”便在加罗国与之相伴三年,没想到自己的人身自由也被限制,最终还是日本方面派遣精兵去往加罗,才将滞留于加罗的弓月君和袭津彦一起接回日本。《日本书纪·卷十·应神天皇纪》:是岁,弓月君自百济来归,因以奏之曰:“臣领己国之人夫百二十县而归化,然因新罗人之拒,皆留加罗国。”(注:援引的这段史料记载中的“臣”,应是弓月君自述,因为自秦朝以后,尤其是秦灭燕以后,大量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因此后续建立起来的国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且仍有大量的中国人及子孙定居,再到公元4世纪末,当时的东北民族高句丽大规模南侵朝鲜半岛,在战争频繁的过程中,作为秦朝时移民后人的“辰韩人”与“弁韩人”,即构成新罗人的两个主要民族,因高句丽侵入新罗,不得已穿越海峡,前往日本躲避战乱,而弓月君便在其中。)经过一波三折后,终于抵达日本的“弓月君”,就此定居于日本的九州北部地区,因身为秦始皇的第15世孙,故被称为“秦人”,后来在日本九州等地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秦氏”,后世日本史书中,更将其视为“秦人之祖”,而日本当地人也称其为“百济君”,原因是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弓月君是从“百济”渡过大海移民到当地,且“百济”与“弓月”在朝鲜语和百济语中的训读发音和语义几乎一致,所以后世也称其为“百济君”。秦氏,百济系渡来氏族。「弓月」の朝鮮語の音訓が、百済の和訓である「くだら」と同音?同義であることから、「弓月君」=「百済君」と解釈できる。また『日本書紀』における弓月君が百済の県の人民を率いて帰化したとの所伝もこの説を補強する(笠井倭人?佐伯有清)资料来源:笠井倭人《考古学论考》,《古代の日朝关系と日本书纪》:「朝鮮語より見た秦?漢両氏の始祖名」译文:第一段大概是说,秦氏,是从百济移居到日本的氏族,“弓月”的朝鲜语音训读,与百济的“だら”语音训读同音、同义,所以可解释为“弓月君”=“百济君”。第二段大概是说,在《日本书纪》中记载的“弓月”,即弓月君率领百济县人民归化的记载,也加强了这一说法。另外,根据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学者本居宣长与同时期著名政治家新井白石所著《新撰姓氏录》里的记载,当年自称秦氏的百济人,正是弓月君。後で秦(はた)氏を名乗った百済人である。——日本史学家·笠井倭人《新撰姓氏录:古语拾遗》译文:他是后来自称秦氏的百济人。而弓月君去日本时,是带着位“人夫”去的,这些人精通建筑,冶炼,纺织,农耕等技术知识,且比当时的日本要更为先进,因此弓月君受到当时日本天皇的格外重用,且弓月君的后人——秦河胜,即雄略天皇时代的宠臣,由于极其精通建筑学,便命他负责建造了日本京都最著名的宗教建筑:广隆寺(亦称广龙寺,秦人寺)。広隆寺(こうりゅうじ)は、京都市右京区太秦にある寺……秦公寺(はたのきみでら)[1]、太秦寺などの別称があり、地名を冠して太秦広隆寺とも呼ばれる[2]。渡来人系の氏族である秦氏の氏寺であり、平安京遷都以前から存在した、京都最古の寺院である。——井上靖、塚本善隆監修等人合著《古寺巡礼京都13 広隆寺》、淡交社、上文大概是说,广隆寺,位属京都市右京区,也称“秦公寺”,“太秦寺”等,是由移民的秦氏族所建的寺庙,也是京都市内最古老的寺院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日本的古代建筑,都有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子的原因之一,正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大量的移民移居日本,对当地建筑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才能得见现在遗留的很多日本古建筑,都和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相类似,甚至如出一辙。当然,本文只是说明在我国上千年的历史中,曾与日本方面展开过密切的交流,写到这里我为了防止大家认为我是在一味的吹日本,所以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同时期内,日本的各方面技术和知识都不如古代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就连日本的文字也是由于汉字的传入,才发展成系统化的文字。但在我前文所说的数次移民浪潮中,古代的中国人的确曾大规模移居日本,基本都是由于一个原因:战乱。这个原因其实很不好,也很无奈,展开来说也很复杂,但不可否认,也是由于移民的迁入,才为古代日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知识,并促进了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所以追本溯源,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代中国人通过不同途径,包括移民,出使等方式抵达日本,或是长久定居日本,也为日本的社会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经由朝鲜半岛或东海抵达日本列岛的中国人,由于掌握先进的生产知识,甚至奠定了古代日本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基础,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说明古代中国,不论是从文化,还是政治,军事,亦或是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对日本产生了至少长达千年的深刻影响。在如今日本社会愈演愈烈的“去中国化”浪潮中,合理认清历史,明确古代中国之于古代日本的深远影响,肯定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必然是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在合理看待历史上的中日关系时,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如果感觉此文不错,请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您的每一次分享/转发都是对我们莫大的支持和肯定,谢谢!-----海外移民产品集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feiqichec.com/gjjd/1941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