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道尔 >> 国家景点 >> 可见之诗,思维之云法国陶艺家丹妮拉
法国陶艺家丹妮拉于今年4月入住上虞青,来到她喜欢的诗人谢灵运的故乡,看着春日的这片山水,她会联想到故乡阿尔卑斯山脉的丛林以及法国康塔尔河谷工作室的风光,同有着河流山川的交织,同有着陶瓷的泥土与变幻的云彩,同有着一群热爱陶艺的人们,只是各自语言不一,各自创作各异,上虞的入驻让她有了新的灵感,这是她作品“山水诗”的由来。
一可见之诗,思维之云
法国陶艺家:丹妮拉·施拉根霍夫DanielaSchlagenhauf
文
王军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写过它的美:“碧湖轻轻的拍着堤岸,柔水轻轻的从我脚下流过”……这里有白雪皑皑的山峰、幽深浓密的森林、清澈和缓的山间溪水以及安静如玉的湖泊,这里是“大自然的宫殿”欧洲绿色的心脏——阿尔卑斯山脉。陶艺家丹妮拉的生活与艺术亦源于此。大自然美的意象深深的印在她的脑海中。
雪山幽林
丹妮拉摄影
丹妮拉年生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一处集中说德语的一个小山村,这里自然是白色雪山蓝色天空的山村。丹妮拉的祖父是一位农场主,这位富裕的农场主有丰富的古典绘画与陶瓷器皿的收藏,这让他乐于组织乡村聚会并展示他的收藏。家人也更喜欢亲近自然,一家人常常散步于那里的原始森林,或者干脆在那里聚餐郊游,像极了柯罗笔下的古典风景。
祖父除了绘画与陶瓷器皿的收藏还有一个书房,这个书房给了丹妮拉极大的乐趣,除了游戏于山林乡间,她也会在祖父的书房待着,从图画书到文字书,慢慢读来,这种兴趣一直保持到现在。
到中学时她开始去图书馆借书,类型很多,小说的、诗歌的、自传体的皆借阅读来。后来慢慢也感觉出喜欢的方向是对异域世界的想象,如圣琼·佩斯与谢阁兰的作品(他们都曾来过中国)。现实中阿尔卑斯山的大自然与文学中的异域世界的交织给了少女丹妮拉极多的精神畅游,她青春时间大部分时间在读书、听音乐、看山上的云朵,也会尝试写诗、写小说与画画天上的云。
天上的云
丹妮拉摄影
丹妮拉与陶艺结缘是她有一位朋友在一家陶艺工坊学习,丹妮拉在那家工坊玩的时候,偶然间发现陶艺的神奇,那里有几位法国陶艺家的作品至今她还记得那作品的样貌:灰色的、棕色的、红色的、有落灰的釉……在丹尼拉看来,那陶艺好像是可以展现大自然造物之美与自我想象之美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后来她与父母商量决定赴法国学习陶艺,就申请去在陶艺坊看到的作品的那位艺术家那里,她与这位法国陶艺家让·琳纳蒂JeanLinard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前往工作室学习,本来计划是半个月后来丹妮拉在那里延长至半年。这是为丹妮拉打开陶艺世界大门的半年,后来在让·琳纳蒂的推荐下丹妮拉开始了她法国陶艺的游学脚步,辗转几个工作室,如ClaudeChampy与ClaireBerger的工作室。这样的生活大约持续了两年。两年后她的技术与眼光同样得到了训练,游学的生活让她按自己的兴趣比较系统的学习陶艺,这比在学校学院有一个好处是更简单直接的学她所学,并保持创作的敏感与自由。
早期作品
在法国的时间让丹妮拉变得独立,在艺术上与生活上皆是。丹妮拉感到自由且真实,可以真实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建设自己的生活。她喜欢粘土,喜欢触摸,喜欢闻它们的气味,让她似有回到故乡森林之感。她也非常喜欢火,喜欢它的重生与再造。即使它可以让很多东西付之一炬,但泥土会生出另类的变化,成就她想要的造型并赋予新的生命。
年,丹妮拉与法国艺术家MechthildBuschulte合作建造了一个两窑室的柴烧窑炉,并共享一个工作室。两年后,她在康塔尔的山区Maronne河谷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异域,那里有一年四季皆美的山脉,有悠久的生产美味奶酪的历史,丹妮拉的工作室便是原先养牛用来堆放草料的谷仓,刚去的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电,没有热水,她慢慢一点点克服,空间的改造、陶艺设备的添置、生活空间的打造,慢慢的那里成为她生活与创作的桃花源,至今30多年她仍在那里生活和工作。
工作室附近河谷中的一只小鹿
丹妮拉摄影
Maronne河谷的大自然被保存得很好,这里的山有多层次的美,就连山的阴影都有温暖的颜色,云彩也像极了故乡的云,层层叠叠翩翩起舞,她又回到了“自然的宫殿”,此时,随着技术的成熟,她也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丹妮拉的创作灵感来源有两个部分,一是自然的宫殿,二是读书中的文字世界。并不断地通过内容与联想来完善技巧,不断地推进重塑这两个来源的灵感表现。早期创作的方法是以陶板或是器皿的方式,在表面书写上古的文字或是绘画,会自然的生出苍茫与遥远感来,这些堆贴刻画出来的文字陶板像俯瞰河谷的地貌,也像近观杂草落叶的丛生与水波的涟漪。我们会看到古巴比伦文字、古埃及文字、古拉丁字母或阿拉伯字母的书写,但这文字是抽象性的,它们穿过历史成为“天书”,丹尼拉就像当年古巴比伦抄写字模的记录官一样,她似乎是在保存一种文化的记忆,通过陶瓷让它们重新变的有温度。
古文字的创作,90年代
创作的灵感流水落叶
丹妮拉摄影
器皿类的古文字创作年
创作的灵感结冻的冰渣
丹妮拉摄影
年的古文字泥板作品
创作的灵感落水的湖泊
丹妮拉摄影
古文字的陶塑作品
陶板与器皿性的创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延伸至90年代,自年起,丹妮拉开始加入“运动”与“节奏”的造型,一股新的力量进入到作品中,慢慢地平面浅浮雕式的作品开始向三维的作品波动。
此时的作品书写的文字不在浮于表面,而是随着作品螺旋回环而下潜深入,陶瓷泥板不再是支撑符号,泥板经过拉长转折叠加,文字也经剐蹭变得更加趋于抽象,而此时,书写文字却与泥板的身体更紧密的结合了,并相互激荡产生共振,成为带有寓意感的符号性雕塑,且这种雕塑是与虚空为依止的,像是一个表现“无”的实体。
运动的鸟儿
丹妮拉摄影
运动的造型,山峦的意象
树木的意象
“自然的宫殿”
尽管作品趋于极简与观念,但依然可以从中找到作品与“自然宫殿”的某些关联,如起伏的山峦草地,杂草中的岩石腐叶,伸展的枝丫花朵,结冻的湖泊冰渣,湍流的溪水柔石,落日的余晖与山村……当然,她最大的母体来源与儿时便凝望联想的云朵,山中的云蹁跹万变,神秀幻化,在丹妮拉的创作中这云朵是可思维的。
可思维的云
丹妮拉摄影
至年后,丹尼拉作品的精神指向愈加明朗,她开始以“共鸣”(Resonances)为主题创作装置作品,“共鸣”可以指她与自然山川的共鸣,也可以指书写文字与陶瓷“云带”的共鸣,也可以看做是丹妮拉个人生活的体验与创作推进的联动,山川与文字,她在通过陶瓷“写诗”。
“共鸣”系列
“共鸣”的直接灵感源于文学流派“OULIPO”(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这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等组成的打破文本界限的松散国际写作联盟,年首倡于法国。最为知名的成员有卡尔维诺、雷蒙?格诺等,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的作家有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米洛拉德?帕维奇等。乌力波直译为“潜在”,是一种具有精神同质趋向的挖掘文学“潜在”能量的思维方式与写作方式。
浮动的云雾
丹妮拉摄影
海德格尔让事物重回“物自体”的不可知与神秘,复杂的事物让一切呈现出了迷惘的局面,语言只是一切事物的开头。“潜在”可以为我们了解“物自体”提供新的可能,通过共时、叠置、螺旋的且以迅速、简洁、轻盈的方式使心智浮游于丰富的思想、形象或者精神的感受之中。
这种见解其实与丹妮拉喜欢的作家谢阁与兰圣琼·佩斯有相通处,他们都有对异域的营构与想象,且乌力波把这种异域延伸到了语言与思维领域。如卡尔维诺《宇宙连环图》与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都有这种特性:以丰富的语言技巧、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的异域迷宫。
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
丹尼拉的作品也是这样,瓷条泥板是褶皱的,文字是抽象的,文字随着这些褶皱变形与断裂、隐匿与显现,文字成为一种潜在的漂浮物,它们装饰与复杂的结构中。有时候泥板也不装饰文字,它们像纸一样揉成团,像衣服一样窝在角落,像山川一样沟壑万仞,像树木花草水流一样生长流淌,像云一样漂浮缠绕……我们会感知到她作品世界中的密度和延续性,褶皱会显示出绵延,文字会显出缺陷和片段性。这种绵延与片段又合在一起组成如迷宫一样的实体。
溪流的意象
丹妮拉摄影
作品的局部
“共鸣”系列
在上虞青创作是“共鸣”(Resonances)的延续,分为“悬空时间”(Suspendedtime),与“消褪时光”(Fadingmoments)两个系列,皆是在通过瓷塑的空间来展示绵延的时间,前者的悬空时间相对是宛转的“云带”,后者是褶皱的叠加收缩与伸展,更收紧一些。
在想她表达的有时空的转换与对时间的疑问。时空的转换在前文也说过:儿时阿尔卑斯山的森林,成为艺术家后法国康塔尔Maronne河谷的工作室,以及现在入驻的谢灵运的故乡瓷源上虞,空间在不可思议的转换,时间在创作的指尖流逝,时间如幻化的云流淌的水,也如一个写作中废弃的纸团。最后成了凝固的陶瓷的“云带”。
“悬空时间”(Suspendedtime)系列
上虞青创作
“消褪时光”(Fadingmoments)系列
上虞青创作
这是丹妮拉第一次来中国,便来到了她喜欢的诗人谢灵运的故乡,如此因缘让她创作“悬空时间”(Suspendedtime)中“山水诗”的作品,内容是关于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诗《夜发石关亭》,她请中心工作人员Sydney为作品书写中文的《夜发石关亭》:“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放。亭亭晓月映,冷冷朝露滴。”她则在背面书写法文版。诗中山重千里,船行多日,在日夜的行走中看到朝露冷月与星辰孤鸟,景与情交相回环。丹妮拉为这种诗性的写景抒情所打动所沉醉,这也像极了她居住的Maronne河谷的景致。
谢灵运《夜发石关亭》
创作的灵感冬夜的月
丹妮拉摄影
她的《山水诗》的创作却是另一种样态,这是一个极大的“云带”,对创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挑战,从制纸浆泥,做泥板,后弯曲成形,包括最难的便在烧制,为防止变形丹妮拉要加入窑棉支撑与耐火材料使作品能够同比例收缩而不至变形。在创作之初她对中国瓷泥的成形难于把握,最后加入纸浆与其他材料辅助才得以继续,在烧制时也因耐火材料的选择陷入困境,因为法国惯用的材料在这边难以实现,即使这样中心工作人员在期初对耐火材料沟通理解有偏差的情况下也不断尝试新的替代材料,最终协助丹妮拉完成作品。
纸浆泥
制泥板
创作过程
装窑
作品烧成室外打磨
《山水诗》形制巨大,如一个独立的异域王国,诗作正反回环,泥片飘然若云,丹妮拉与谢灵运产生了共鸣,在自然景物中传递情感表达观念,诗文是一种符号被丹妮拉打破重组成为陶瓷的装饰。
“悬空时间”(Suspendedtime)系列
山水诗
在上虞的创作遂有波折,但她依然完成了创作,并游览上虞山水,去覆卮山、窑址与曹娥庙,并且得知谢灵运的祖先居住的地方便在窑址过江对面的东山,这让她心驰神往,她说她非常喜欢中文,喜欢它的音调以及包括书写出的美感,尽管她听不懂,看不懂,但诗中的景致她是看的到的。
谢灵运的故乡,对丹妮拉来说这里是她的“异域”,但她却早已读过这位“异域”诗人的诗作,丹妮拉把“瓷与诗歌”做了极好的连接,她让陶瓷具备写作的能力而产生诗性,诗性可以超越实体与意义,且重要的在于启发与联想。她所创作的总会挑战你的虚构和想象的界限。
她像是一个写作的陶艺家,作品里有可见之诗,思维之云。
丹妮拉在上虞青
丹妮拉上虞青作品
简历
丹妮拉,法国艺术工作室成员,于年出生瑞士,法国瑞典双国籍。年高中毕业后在法国学习陶瓷,年和MechthildBuschulte在法国中部康塔尔山开设工作室,并搭建柴窑。年在圣尤拉里Sainte-Eulalie开设个人工作室,搭建气窑。
个展
法国巴黎,“LaCelestine”美术馆
法国圣昆丁-拉波泰利,“TerraViva”美术馆
安道尔,Disign美术馆
法国巴黎,“Terresd’Aligre”美术馆
法国勒普伊恩韦莱,LaGalerieenGlaise”美术馆
法国拉伯恩,现代陶瓷中心
瑞士,Murten-Morat博物馆
法国克莱蒙费朗,“ClayCreations”美术馆
法国里尔,“GenevièveGodar”美术馆
法国奥里亚克,“Lafabrik”美术馆
法国格拉迪安古陶
获奖
法国奥里亚克城市奖
法国巴黎陶瓷沙龙14展一等奖
法国里昂"LesTupiniersduVieuxLyon"陶瓷市场二等奖
法国鲁拜克斯禁忌沙龙展一等奖
法国伯纳德帕里西博物馆,伯纳德帕里西奖
编辑
土车
上虞青
世界青瓷之源
中外交流之窗
现代国际陶艺中心
网址:金牌白癜风专家白癜风治疗贵不贵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feiqichec.com/gjjd/17738.html